背腰痛
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根据现代医学病因分类,由于局部原因引起者有外伤(骨折、脱位)、先天性结构异常、炎症、肿瘤、类风湿性脊髓炎,退行性病变等,属于全身性原因和其他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的有盆腔炎、胸腹腔肿瘤、膀胱、子宫、肾与输尿管以及心血管肝胆胃方面的疾病,都可能出现背痛或腰痛症状。
中医对本症临床辨证,总的分外感、内伤以及跌仆挫扭三大类,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审察病因,加以分型。
证候鉴别
1.风寒袭表:外感风寒,突然背痛,项强板滞不舒或腰痛下连尻腿,有拘急感,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舌薄白,脉浮紧。
2,风湿痹阻:背饨痛或隐痛,时轻时重,阴雨天气或秋冬气侯寒凉容易加剧,伴有腰或下肢疼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3.气血不和:背腰痛每于睡时为甚,起床活动即可减轻,伴有上肢或下肢麻木,苔薄,脉沉细或细涩。
4.劳损肾虚:腰部酸痛绵绵,休息则减,劳累则剧,有时伴有头晕、耳鸣,两膝酸软,足跟疼痛,遗精阳痿或月经不调,白带淋漓等症。肾阳虚者,畏冷喜暖,四肢清冷,舌淡而胖,脉沉细。肾阴虚者,时有低热盗汗,面部灼热,口千,舌红,脉细等症。
5闪挫血瘀:起病有明显外伤史,疼痛剧烈。发病根据挫闪部位,背痛时呼吸亦受限制,腰痛不能俯仰转侧,咳亦易痛,不论背腰痛处均有明显压。
治则与治法:(O)拔罐,(-)泻法,(+)补法,(△)艾灸。
1. 风寒袭表:
治则:疏风解表,理气止痛。
处方:风池(-),曲池(-),列缺(-),风门(O) (-),膀胱俞(-),委中(-)(双),大椎(-),陶道(-),次髎(-)。
操作:取伏卧位。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留针20~30分钟,腰背可加用火罐。
2. 风湿痹阻:
治则:温经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督俞(O)(△),胃俞(○)(△),膀胱俞(△),委中(-)或委阳(-)(双)。
操作:取俯卧位。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留针15-20分钟。腰背部加拔火罐。
3. 气血不和:
治则:理气和络。
处方:支沟(+)(-),足三里(+)(-),脾俞(○)(+),三焦俞(○) (+)(双)。
操作:先取坐位,后取伏坐位。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20~30分钟,腰背部加拔火罐
4. 劳损肾虚:
治则:温补肝肾。
处方:肾俞(△)(+),关元俞(△)(+),腰眼(△)(+),复溜(△)(+),阳陵泉(△)(+)。
操作:取俯卧位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30分钟,加用温针和拔罐。
5. 闪挫血瘀:
治则: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处方:腰部阿是穴(○)(-),腰痛穴(-),委中(双),人中穴(-)。
操作:阿是穴用七星针重扣出血加拔大火罐,以祛其瘀。
评述
背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特别是腰部上连脊膂,下接尻尾,中为脊柱,旁其所倚,是整个躯干的主轴,活动度较大,为一身赖以转动开合之枢纽。
其两侧为肾脏所居,故中医称腰为肾府。中医诊断学认为,背腰痛不一定合并发生,主要根据筋骨和脏脂的病变部位而定。
但病因有简有繁,单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确诊,所以除了问清病史,了解症状和体征以外,有针对性地采用现代医学各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临床辨证,新病或急性发作者多为实证。久病而反复发作、酸痛绵绵者多为虚证。外感风寒湿邪或闪挫及劳损的肾腰痛,经久不愈也可兼见肾虚诸症,相反肾气不足者,风寒温邪每易乘虚客于经脉并易于闪挫损伤。根据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的治则,对此应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