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每清明前后,总是无可避免要谈起生与死。都在说,生命教育和性教育一样重要,但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回想过去一年,身边匆匆而去的人,思绪万千:

祖母在去年11月离世,童年在她的陪伴下长大,90几岁的高寿,仍然是十分地不舍。为她净面的那一刻,看着她瘦小的身躯,童年在她膝下围绕玩耍的画面飞一般从眼前一幕幕划过,眼泪便不自觉地默默掉下。那时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留恋,身体里流淌的悲伤情绪,脑海中回荡的再也无法相见的念头汹涌而出,因此悲伤跟离开的年龄真的无关。

一位中戏的师兄在9月份突然离世,年仅42岁。他的名字和他标志性的笑容自此深深地刻在了记忆里,应该是一生都无法模糊了吧。说实话,那一刻除了震惊外还有一丝深深地恐惧,多么年轻的生命,就在一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对他曾经是多么熟悉,无论是他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还是刚入行时对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的照顾都是那么的熟悉。但就在噩耗传来的那一刻,一幅幅画面仿佛变成了一张张纸片从眼前飞过,飘得越来越远直至无影无踪。那种恐惧与不知所措的黑洞感不言而喻。

今年2月,李文亮医生因为“抗疫”离世了,他的离开使多少人沉痛,又让多少人清醒。在这场疫情之前,我们从来不理解“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了你爱的人”的道理,直到这个消息传来。“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仍要好好地活着。”也许在2月7日2:58这个时间之前,年仅34岁的他也这样想过,就像他朋友圈的那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自此我们学会了,敬畏生命。

情绪关键词:留恋、悲伤、震惊、恐惧、不知所措、沉痛、清醒、绝望、无助

1. 从小我们是如何被教育面对死亡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得对死亡讳莫至深,不吉利的话不能说,不吉利的楼层不能住,不吉利的地方不能带孩子前往。回避和惧怕,是通常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提起“死亡”时的反应,而这恰恰愈发让我们对死亡充满好奇和恐惧。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我们最害怕的,其实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当死亡发生的前后,我们该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被打乱的生活。死亡教育,就是“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其实,不止我们孩子需要,我们成年人也尤其需要,甚至需要更多疏导和同理心。但首先,教会孩子面对死亡,绝对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2. 关于死亡,我们只能如实相告

现在想想我们自己在面对死亡时会出现这么多情绪,也可能会遇到无法面对的情况,那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说呢?说实话,在祖母去世前我从没想过如何跟孩子们解答这类问题,就在从北京飞回大连的飞机上我闭上眼睛想了很久,我决定“如实相告”,毕竟我们在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同时,首先要告诉他的就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当然也包括面对死亡时的情绪。只有接纳了、不逃避才能更好地面对。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孩子在思考死亡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许多焦虑、紧张、害怕,父母如果接纳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回应和支持,将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疑惑和情绪。许多父母不太允许自己表现出『负面』情绪,连带的,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父母也会感觉很焦虑,仿佛孩子没有过得开心,自己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当情绪出现时,更多的父母选择『压抑,想用时间来遗忘和冲淡』的方法。实际上,情绪没有正负之分,情绪只是情绪本身,压抑情绪反而是一种伤害。

2020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谈论起——生与死。在这个清明节,中国传统时节里,请跟家人、孩子,坐下来,一起聊一聊过往,不是讲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看看,经历了这个冬天,曾经亲人的过世,疫情的突然袭击,大自然和生命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拿走的又是什么。清明节,讲讲那些与思绪有关的故事,聊起生长与凋零的画面,种下生命教育的种子。对于你去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是最鲜活最有借鉴意义的事。

3. 在出生之时,我们就已经足够好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截止2019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达3.5亿人。在众多抑郁症患者中,有一类病人更需要引起关注——微笑抑郁症。他们习惯性面带微笑,掩盖自己真正的情绪,用阳光的外表来压抑内心的焦虑和负能量,很难被身边人感知,有时连自己也难以发觉。一个朋友说“所有‘自杀’的人,只是病逝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了,谁也不想生病。只愿可以治愈,完全康复。”

所以,当初学习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想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付不起昂贵心理治疗费的人们,想更多关爱他们的内心需求与渴望,让他们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生命的可贵,从内心绽放灿烂的微笑。

2020年,对付病毒,我们有那么多指导手册和宣传,生命的贵重和觉察情绪也该有重要的一课!所以,生命教育也不是等有人轻生了才来强调,应该平常就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孩子时就该了解,当孩子来问我们时,我们不该逃避。记得在学习鼓励咨询时,第一课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认识原本的自己,帮助我们在迷失的途中找回原本就已足够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真的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时常不知道,在出生之时我们就是那个冲在前面的“胜利者”,生来就是最好的。所以当了解了这些,就不会被各种排名或表现影响到自我价值的认定,也不会轻易去否定伤害别人,因为了解到生命原本的神圣,才可能不轻易地结束生命。

4、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开口,也许这些方法能帮到你

▌在生活中时常让孩子懂生死:种植一棵植物、跟孩子回忆小时候的自己和身边已逝的亲人、谈谈疫情......

▌推荐以下这些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和电影给孩子们和你

推荐给孩子的绘本: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我的忧伤像一头大象》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妈妈在火星》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爷爷变成了幽灵》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爷爷的天使》

还有推荐给父母看的书和纪录片: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

今天,敬畏生命:关于死亡,你只能如实相告


《孩子的宇宙》

▌最后送给你《孩子的宇宙》里的这句话:

只有当大人拥有倾听的耳朵时,孩子们才会说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思考。有时,其中甚至隐藏着让大人都目瞪口呆的智慧。

我是敬璇,两个男宝宝的妈妈,绘画心理治疗师,正面管教讲师。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心理学和家庭养育话题。

欢迎下节课,在微信群一起聊聊《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