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雨季,南方雨落得频繁。前两天母亲告诉我,茶叶都老了,好不容易“抢”了“几根”嫩芽,也没太阳晒,烘干后寄给我了。
采茶的春天
记得儿时,我最爱跟母亲上山采茶。清早,母亲穿上最旧的衣裳,装好米饭和菜,灌一大壶水,偶尔还会拿两个咸鸭蛋、抓一把花生,连两个大蛇皮袋一起,放进手提竹篮里。
母亲默不作声走在前面,两条腿快速切换,时不时回过头来催促我说,再晚好位置就要被别人占去了。那时我觉得母亲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顿往前走,又回过头来看看,如此反复。
我拾一根枯木,左戳戳右搅搅,绊脚的春笋、待放的花苞、慢腾腾吃着草的山羊……我的脑子已经飞腾到云霄外了,一抬头却发现跟母亲的距离拉得老远了,于是我风一样串上前,气喘兮兮地追上母亲。
母亲寻得一处阴凉地把我安置好后,开始在以我为中心的几米半径内活动。我把地上的杂草和落叶扒拉干净,找几片又大又圆的桐树叶垫在屁股底下,开始认认真真地剥起了花生。
母亲时不时地喊我一声,我一边答应着一边眯着眼睛数地上的蚂蚁,并把我遗弃的花生皮又捡回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引得一群又一群蚂蚁来回打转。
待蚂蚁多到数不清,只见一搓一搓蠕动的黑色,还时不时有几只爬到我的蓝布裤子上,我才懒洋洋地起身拍拍手,一蹦一跳去找母亲。我跟在母亲身边,叽叽喳喳地反复念叨与蚂蚁大战三百回合的壮举,母亲只是说着好好好,头也不抬,两只手游走在茶树上,一会儿一大把一会儿一大把。
我瞅着母亲的动作开始学,然后与母亲约定我今天要采多少多少茶叶。
我开始专注于采茶,认认真真地将自己一根一根采下来茶叶单独放起来,在太阳越升越高的燥热空气中,我期待着回到家发现我采的茶叶比母亲采的还多,直到在茶树下睡得四仰八叉的我被母亲喊醒吃午饭。
一杯“吃”的茶
在我们那个小县城,不管去谁家,主家都会热情地端出一杯菊花茶说:“来,‘吃’杯茶吧。”若是主家不用茶来招待,回过头便会有人说:“去那个谁家,居然连茶都没一杯‘吃’。”
我一直觉得,这一杯菊花茶,是我们县城区别于其他地方最大的特色,出了我们县城,哪怕是邻县,也再没有哪个地方会喝这“奇怪”的茶。
这茶究竟怎么个奇怪法?还记得我先生第一次喝这个茶时不可置信的表情和不可思议的疑惑。
菊花茶,这名字没什么稀奇,不就是用菊花泡出来的花茶吗?
不,还记得前面我提到菊花茶时,用的是“吃”而不是“喝”吗?为什么?
其实菊花茶并不像它名字那么“纯”,其茶料包括茶叶、菊花、花生、芝麻,甚至萝卜、生姜、花椒等,泡制方法跟我们平时的泡茶方法类似,放茶料后冲入开水即可,但也就这里相同,洗茶、加盖、加水等是没有的,泡完就可以开始“吃”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是,菊花茶是咸口的,因为茶料中的菊花,是用盐腌的。秋后,我见过无数次母亲将新鲜的菊花采来后处理干净,认认真真腌制好,一大罐一大罐,够吃到来年秋天。但我总也记不得,到底要经过哪些工序。
“吃”菊花茶要趁热,芝麻等干料浮在水面,随茶水一道“吃”下,满口芳香,吃着吃着,干料浸湿沉入杯底,吃到最后要将茶杯晃动,摇起茶料同水一并吃下。
如此“干货满满”,这茶只能“吃”!
出走又回归
初中寄宿之前,我从不喝水,只“吃”茶。上初中后,总在学校,很少回家。对于“吃”茶,慢慢地慢慢地不再那么依恋,从必需品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饮品。上大学后,更是远离县城常年在外。“吃”茶,基本已经退出了我的生活,习惯随身带着白开水。
但是,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几乎每一次离家时,母亲都会执着地问我:“要带茶叶、菊花和芝麻这些吗?”
我不带犹豫地回答:“不要。”对于这杯菊花茶,旁人从未听说也甚觉怪异,或许,在我内心,更愿意用白开水来与众人拉近距离吧。
然而,大概十年后,出现了转折。
也许是初来北京,也许是初次孕育小生命,总之,孕初期的极强厌食症状,让我对食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惧怕。
先生想尽办法,牛奶鸡蛋、鸡鸭鱼肉、辣条串串,家里做的、饭店买的、酒店订的……能想到的、能吃到的,食之无味不说,胃里还翻江倒海,统统被我列入黑名单。
母亲知道后,给我寄来了茶叶、菊花和一众茶料。
几片茶叶、一小搓腌菊花、一把芝麻,滚烫的开水冲下去,茶叶沉在水低、菊花飘在水中、芝麻浮在水上,我吹也不吹一下凉,就直接开始“吃”了。先生在跟母亲讨得泡茶方法后,每天兢兢业业给我泡茶,过了孕期、过了哺乳期,直到今天。
今天清明节,母亲给我寄来的茶叶和其他茶料到了。
先生给冲泡了两杯,兴致来了,他也会同我一起“吃”一杯。
我不禁想起《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她惊叹于贾府的一道菜——茄鲞,这道菜的主料就是茄子,辅料竟是十几只鸡,制作工序复杂,吃起来已经没有茄子味儿了。不料刘姥姥临走时,萍儿竟跟她要茄子干,她说:“把你们晒的那个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这些干菜都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看,吃遍了山珍海味,人们总怀念那最原始的味道。#泛文化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