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基本上所有人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萨特的小说《禁闭》?,《禁闭》里面谈到了三大主观点,第一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他人便是你的地狱;第三是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而无论是哪个观点,萨特都在区分“主体我”和“对象我”,当我们的世界观服务于“对象我”的时候,地狱就产生了,这就是加尔散悲剧的主因,他被伊内丝推开了,也拒绝了艾丝戴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人又必须需要“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在我所知晓的范畴内,不单单萨特包括德加的画、旧约都在强调,他人对“个体”的窥视,迫使“主体我”产生了罪恶感,最后在他人的凝视中衍生出世界观,这就等于“主体我”被“他者我”消灭了,那么他人有可能不成为地狱吗?答案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讲的更直白点就是我所有的活动都活在别人的监视里,以至于我做的所有行为都被物化了。这就好比我知晓别人在偷窥我,接下来的行动都会“下意识”地配合这种监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变成了次要的,别人眼光里的我变成了主体。《禁闭》强调的正是“目光奴役”,小说的结尾是三个人的灵魂都坠入地狱,但在这里可怕的不是地狱,而是大家所有的活动都暴露在别人的眼光里,再加上灵魂是杀不死的,灯又永远亮着,这种焦虑带来的痛苦才真正诠释了“他人是我的地狱”。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然而《他人即地狱》的主题跟萨特所要表达的“他人即地狱”又不完全一样,《禁闭》强调的是走出别人的眼光,拒绝被物化,他人只是“我的地狱”,这里要注意的是萨特并不认为他人一定是地狱,只有产生了不好的联系他人才会成为地狱;但在《他人即地狱》里面“他人”不单是“我”(主角)的地狱还是“我们”的地狱,换句话说这部作品没有真正的幸存者,你也可以直接理解为这是个糟糕的世界。

(本文的解读主要以剧为主,少部分会借鉴漫画)


真正有罪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恶的平庸性


在谈到他人如何形成地狱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另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宗佑的多个地狱中,原生家庭算不算一个?

似乎大家都觉得家庭的索取(以哥哥的病为主)是促使宗佑走向灭亡的导火线,最有说服力的一段应该是在宗佑下定决心要离开考试院的时候,母亲一个电话把救命资本给抽走了。宗佑把钱转出去的那一刻,等于把自己埋了,所以这场悲剧里面家庭应该负主要责任?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 如果我们要定家庭的罪,起码要先确定两个问题,一个是原生家庭是否对宗佑产生了剥削?其次宗佑的失足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关于是否存在剥削,我个人认为没有,首先成年人在受到侵害时百分百是能够发声的(这里是指有意识且有条件反抗),其次妈妈给宗佑增加“负担”的形式最多只能算集体对个体的刺激(生存是大众需求),并不存在个体对个体的强迫,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宗佑的情绪和态度。

来首尔赚更多的钱补贴家里也是宗佑的梦想之一,基于这个时候的他已经逃出了可能存在迫害的圈子,所以这里他并不需要说谎;其次是同事聚餐后他看到路边卖花的老人忽而想到了在菜市场工作的母亲,萌生同感时又用有限的工资买了花。这两个片段发生在考试院还不完全“侵犯”宗佑的状态下,所以此刻他对家人的态度基本是延续了他在老家的想法。母亲在宗佑过去的记忆里从来都不是一个糟糕的存在,家也不是一个住着恶魔的地方。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漫画有提到他接受前辈的邀请来到首尔,主要是他不想要继续游手好闲下去了(自尊),另外他也是发自内心希望可以替母亲分担压力(责任感),从这点上看宗佑对家庭以及未来都是持着友善的态度,当事者的情绪才是我们判断原生家庭有没有真罪的主要途径。

更值得注意的是,考试院施加在宗佑身上的压力,不但没有引爆他对原生家庭的埋怨,反而产生了一种正向的依赖感,包括后期他被徐文祖完全逼疯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回家,由此可见,家给予宗佑的安全感是足够的,迫使他必须走出来的是自尊和责任感,所以家没有真罪。

另一个问题是宗佑的地狱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区别两个词,一个是“平庸之恶”,一个是“恶的平庸性”。1961年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被判死刑,临死前艾希曼称自己的一生依据康德的道德而活,身为公民他遵守了法律,身为军人他做到了服从。后来,阿伦特用 “the banality of evil” 来解释这一行为,她认为人的恶是广泛存在且不易被察觉的,人们会时不时地默认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法则,虽然偶尔可能会良心不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依靠制度或集体意识来为自己开脱,这里的“恶”是集体无意识催生,集体出现了,责任就被分散了,恶自然就不分大恶或小恶,只能说它是平庸的(平庸反倒更恐怖)。

这两个词其实是阿伦特所提到的关于恶的两种译法,我看过的大部分书籍(如西方比较文学)都把它译为“平庸之恶”,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恶的平庸性”这个说法,因为康德提到了“鄙视者的自我鄙视是值得尊重的”,假设平庸只是恶的一个形式,换句话说,恶还有其他表现形式,那么“平庸之恶”可能是虚假的恶,是不真实的恶。但“恶的平庸性”否决掉了其可思性,这跟房思琪所说的“文学欺骗了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被侵犯的人或行凶的人是无法进行思考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真实的恶,反过来也是这样,这就等于默认了“恶的平庸性”中的“恶”会是真实的恶(环境成了主因)。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为什么一定要区别这两个定义,是因为《他人即地狱》在开篇的时候司机就提到了,人内心的恶是没办法消灭的,只会被时间和道德压制下去,这就等于作品一开始构建的“世界”就是遵循“人性本恶”,所以“他人”这个地狱就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哥哥的病没有要到这笔钱,宗佑也是跑不了的,没有徐文祖也会有糟糕的公司同事也会有其他捕猎者,这就印证徐文祖那句话,你是无法杀死我的。这才是作品真正让人压抑的点,处处皆地狱。

恶不需要埋根,所以每当宗佑对他人做出激烈的回击时,他首先产生的不是自责感而是兴奋感,这里的兴奋完全是性恶得到了宣泄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只是小矛盾,两个喝醉酒的年轻人能把对方往死里打(结果打死了)。我并没有多恨你,只是没能收手。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被剥夺的“主体我”--徐文祖的进攻、宗佑的堕落


在“恶的平庸性”这个大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宗佑会成为猎物甚至被同化,这里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所有人都存在恶,为什么徐文祖偏偏看中了宗佑?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前一个艺术品被杀掉了,他需要新的血液进来,至于为什么不是其他家人呢,徐文祖自己也说了,双胞胎兄弟并不懂得享受。那么徐文祖是如何定义“享受/杀人”的?

大家细看会发现真正死于徐文祖手中的“外人受害者”其实并没有,整个过程中,徐文祖主要参与了“拔牙”这一步骤,而这一步骤更多是为了凸显徐文祖对某个东西的执念(漫画无职业),犯罪心理学有提到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犯罪率会比普通人高,理由是因为他们存在“内隐攻击”。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既然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那徐文祖享受的是什么?

从他给202大叔无麻醉拔牙以及吓唬宗佑和新人这几点出发,说明能让徐文祖获得愉悦感的是“猎物的恐惧”,这个观点漫画是不需要证明的,末尾徐文祖直接对宗佑说感谢你这段时间带给我的快乐;剧中则是通过宗佑和新人吃肉的态度来凸显徐文祖在意的东西,宗佑被吓到了徐文祖是开心的,新人不害怕徐文祖反而失去了逗他的乐趣。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行为主义犯罪观的S-R,就是说不分善恶产生的愉悦感在没有被打断甚至出现持续性反馈的情况下,人的内心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效能感,从而导致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猎物无法萌生恐惧感,徐文祖获得的“奖励”就会变少,这也不难理解新人为什么会被抛弃了,徐文祖瞄准宗佑就是因为这个人是从一开始就害怕且提防他,这种防备的疏离感反而对他的吸引力更高。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宗佑的长相符合了犯罪的反差需求,这个点漫画更为明显,漫画里的徐文祖是一个长相特别奇怪且阴沉的人,所以他犯罪给观众的冲击感并不强(先定罪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电视剧换成了“高智商高情商高颜值”的徐文祖,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反差,印证宅男同事的那段话,我知道你们这种人表面乖巧懂事背后很肮脏在干一些缺德事,这就说明无论美丑,大家都会下意识以貌取人;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论证了恶的平庸性,加强“性本恶”的世界观。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恶是普遍存在的,但不代表恶一定是外现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恶是可以压制的或者被隐藏的,宗佑也是如此,那么徐文祖是怎么引爆宗佑的“恶”?

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煤气灯效应”,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电影《Gaslight》,安东就是利用不断闪烁的煤气灯造成宝拉对自己视觉获取产生了质疑(认知否定),其间他还不断地给宝拉一些小物件之后又偷走了这些东西,由此通过“有到无”这种客观事实不断否决宝拉的认知,在多人的否定中(佣人也认为宝拉有病),宝拉最后被逼疯了,从“主体我”沦为了“对象我”,徐文祖对宗佑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

安东催眠宝拉的第一步是成为她的爱人,徐文祖要动摇宗佑的前提也是得先成为他不设防的对象,所以他主动跟宗佑提起了写作和犯罪小说,用对方“不设防”的聊天内容来转移主动权,这是宗佑第一次被牵走。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另一处是徐文祖说了宗佑撒酒疯,这里最微妙的是,变态男有没有进宗佑的房间并不重要,而是监控录下了宗佑奇奇怪怪的行为(考试院的人觉得他有病),所以爆炸点就从“进房间”变成了“是你有错在先”。他潜意识觉得自己不会做出这么怪诞的行为,自然会理直气壮跑去要监控,在监控里看到因药物失控的自己,又在“他人”的指责下不得不认罪了,这个时候宗佑的警惕心因“思”而减弱了,这也是徐文祖能够感染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应该有人认为“假意跟双胞胎兄弟摊牌”也算一个,但我觉得这个是不成功的,因为徐文祖见到猫尸体后的平淡反应反而更加实锤了宗佑觉得这个人“好亲近也不好亲近”,这是他后期避开他的原因之一。

漫画里徐文祖也提到了喜欢宗佑的另一个原因,喜欢他的直觉,宗佑直觉了什么?直觉了徐文祖才是考试院最恐怖的那个,所以即使后期徐文祖释放了部分善意,宗佑还是对他保持若隐若现的距离感,直觉既救了他也害了他。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宗佑的杀意是时不时出现了,但真正的引爆点是女朋友被绑架了,完全崩溃的同时也意味着宗佑的戒备心消失了,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外界的声音是最容易进去的,所以末尾的时候宗佑是“真的”听进去了徐文祖的恶意诱导。

其次也是这一点,我个人更倾向于大妈、双胞胎、变态男是死在宗佑手中的,后面警察也说了作案手法比较不利索,不像是旧犯(但指纹指向徐文祖),这里给出了另一个线索就是凶手在宣泄或者说杀人对于凶手而言是一种享受,也就是情境性杀人的可能性更高,纵观全剧看 ,徐文祖是不符合这一方式的,因为他是偏向于预谋发动型或者变态宣泄型。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从作案手法来看,凶手更高程度是“挫折攻击型”。影视中徐文祖只有一次失误,那就是对前辈,但那完全可以理解为对猎物的占有欲。前辈那段话是出现在宗佑还未真正形成犯罪动机前,这也意味着他在破坏徐文祖的催眠(宗佑要回家),双胞胎哥哥为什么被杀也是因为这个理由,两者都是直接侵犯到了徐文祖的利益(特指猎物的所有权),这一点在大妈身上也是说得通,所以在变态男动了202大叔后,本和颜悦色的大妈立刻变脸动了杀意。

由此可见,宗佑杀人的可能性更高。

大结局真正想表达的是--无法肃清的恶在宗佑身上重生了


这里也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假设犯罪家族是宗佑动的手,那么徐文祖到底死了没有?或者是宗佑真的杀死了徐文祖吗(特指身躯)?

这个时候出现了四种说辞,202大叔指明了加害者不包括宗佑,女警察认为宗佑的行为属于自保(认为他只杀了徐文祖),女朋友说看到了宗佑掐着自己,宗佑承认自己杀了徐文祖(没带其他人)。

在这四个说法里面,真正作为当事人目睹宗佑的变化或者说接触到变化后的宗佑只有一个人就是女朋友,而202大叔和女警察的回忆都是主观虚构的,所以前者的参考性其实是比后者更高的。至于女朋友为什么沉默?如果凶手是自己的男朋友,且对方变成这样有自己的失责,这个时候出来指认自己男朋友的可能性多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女朋友并没有说谎,她只是表达了一部分或者说她真的只看到这部分,这就说明宗佑自杀的部分是真实存在的,换到漫画里面对应的正是他质疑徐文祖(已经死掉了)为什么一定要跟着他,最后带着他一起去撞车。

需要注意的是徐文祖被车撞掉的头只有宗佑看到了,这也印证结尾处警察那句话,真正的恶魔是他人。主体我已经被驱除了,即使宗佑成不了下一个徐文祖,这种恐惧感也会一辈子纠缠着他,猎物的恐慌才是徐文祖真正的乐趣。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漫画跟影视的区别是,漫画里的宗佑是宣泄的,而影视里的宗佑在遇到如此糟糕的事情,是选择了往里压,这才是那窜牙齿手链出现的真正意义,受害者是无法摆脱阴影的,并且在性恶论的世界里,受害者会成为下一个加害者。

我个人是认为徐文祖已经死了,但并不接受他是因为成全宗佑的“完美”牺牲掉自己。他死完全是因为他不怕死且他可以死也该死,但主动牺牲并不符合徐文祖的性格,他如果要成全宗佑,应该是在挣扎中被杀,这里对应的也是开头两人互相撕扯的一幕。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其次是末尾徐文祖说自己和宗佑成为了一体,这里的一体更应该理解为宗佑也获得了杀人的乐趣。徐文祖的乐趣是什么?看着别人痛苦。而宗佑的乐趣是把折磨他的人都杀了。

徐文祖对宗佑真正的影响是把宗佑的“犯罪人格”释放出来了,并且成功地让他获得了杀人的快感。长期以来,宗佑对他人的抵触与反抗都是藏在心里的,包括他在军队阻止其他人打架的时候也说了,直接打死该有多好。种种一切都表明了宗佑本身是有“犯罪因子”的,但性格导致他把这层阴暗面暂时隐藏起来,一旦开了戒,犯罪心理就会变成不可逆转的,从为了谋生到习惯到最后获得乐趣。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杨新海临死前说的那段话,他说你们可以枪毙了我,但你们枪毙不了社会。因为他认为社会是养育恶的最佳舞台,所以如果不加以改变,否决掉犯了罪的人也无济于事,这个说法就解释了《他人即地狱》犯罪人格的滋养条件。

既然“他人”是既定的地狱,那么宗佑成为徐文祖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至于为什么说徐文祖死了,只有一个原因,是宗佑没有道理放过徐文祖。那么最后宗佑和女警察所看到的徐文祖又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假的,真实的恶无处不在的且无法被肃清;虚假是因为他们是当事人百分百会被影响,假设电梯里徐文祖真的出现了,他有多大可能不引起动乱?徐文祖的脸最后出现在宗佑脸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已经死掉了但他的恶在宗佑身上重生了。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写在最后--


我在另一篇文章《完美被害人》提到了龙勃罗梭《犯罪人》里面的一个概念“天生犯罪人”,其实我一开始也在想徐文祖和大妈谁更逼近这一特征(大妈更符合,徐文祖应该是10%的收养子女犯罪,漫画是36%),后来觉得既然这部剧的世界观已经确定了“性本恶”,那么再证明是不是天生犯罪人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大家都是潜在的犯罪者。

其次是我发现这部作品的受众分为两大群体,一边是嗑cp,一边是觉得作品很恐怖,看完很压抑。如果是后者,好了你已经被徐文祖影响了! 我是因为看了剧才追的漫画,末尾的时候作者提到了自己的想法,说这是一部宣泄的作品,换句话说,因为是宣泄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去阻止恶的衍生和扩散。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漫画照片皆来自咚漫


首先人的阴暗面一定是带着攻击性的,所以我们觉得剧里所塑造的世界恶意满满是可以理解的,其次是作者放大了这种恶,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他人完全是地狱”这种说法,但影视和漫画都是建立在作者的主观想法上,也就等于不存在“主观恶”的“客观恶”,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提到“恶的平庸性”,因为真实的“恶”跟“思”是无法并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把它当做预防针,没有必要过度去投射影视中的恶。因为假设性本恶是客观存在的,就等于默认他人百分百是地狱,也就掉入了萨特所说的“无法正确对待他人”的陷阱里,观众就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遭这罪,就是没有必要刻意放大不存在的客观恶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

(最后,这部剧是真的很好看,选角也很成功!!!)

如何评价《他人即地狱》?

图源wb用户“柚柑栖柠”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