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也是纪念新冠疫情中逝去的英雄、生命的全国哀悼日。那几分钟的长鸣与个人的静默,表达出每个个体最深沉的敬意与哀思。仪式感,将独立的个体连接在一起,即有每个人独自的哀思,也有共情。
人类是一群需要意义支撑,需要仪式感抚慰的动物。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普通、平凡、重复的生活。为何某一天,有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你我之间不会忘却的记忆。就是这一天独特的仪式,显得那么不同,那么不同往常。一刻间不同以往的小事,就足以让我们铭刻一辈子。
人类创造了宗教。至今对于很多人,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宗教的形式,我们让超出人类触及范围之外的未知与神秘,具有了意义,甚至还赋予了人类力量。支撑一部分人走过了黑暗、艰难生存的时光。
宗教需要教条,规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给了人条条框框。我想重要的并不是简单的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教条的形式,让日常做的每件事都不是普通的行为,让人去考虑它的意义。
爱情,如果我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应该会引来很多争议。但我们享受着爱情意义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向往。特别是那些校园中,青涩到可以酸掉牙,但又让人嘴角上扬的时光,每个少年、少女都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在心中,也在眼神投射出的追光之下。我们希望这不只是荷尔蒙催生的原始欲望,是爱情让心跳有了意义。
一对恋人,早上离别时的拥吻,睡觉前的晚安。不应随时间而淡忘,被弃之不做。琐碎的生活需要两个人的仪式感。当两人白发苍苍,执子之手,亲吻额头、脸颊时,都能羡煞旁人。
人类乐于通过各种形式将意义记录下来,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谣,甚至简单到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有些形式跨越了时光,从历史长河漂流至今,它承载了喜悦,亦或是悲悯,让人类有了厚度。
当然,我讨厌形式主义,但不讨厌大部分形式化的做法。形式加上主义之后,就如同“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令人生厌,因为那是极端的表现。“尺度”这个词显得弥足珍贵。但每个人对“尺度”的感知是不同的,让所有人都满意不可能。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互相妥协着的世界中,踱步前行。
今天,打开所有手机应用,都是一片灰,这是该有的仪式感。相信这件我们看起来只是视觉上简单的变化,背后有着一群熬夜加班改页面的人。值得吗?如果按照经济上的投入产出,当然不值得。但这样的角度过于理性。
清明时节,透过风,嗅着夹杂其中的春意,微微的,刺激着鼻尖,让人觉得活着真好。
对于意义,似乎想的越多,剖解的越多,意义越会被淡化,最终都会失去人情味。有时不要太理性,还是这充满人情的世界让人舒适。所以,一声再见、深情的歌、集体的共情,都能感动我。
一同经历的岁月,让每个人都有成长,不枉英雄的牺牲,生命的逝去,也延伸了每个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