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的点滴记忆
文/张满社
有人说,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我却说,过去经历的一些事能忘了,有些事却感慨万千,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而且还对当下的生活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更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一种感恩。背馍上学的事就是如此。
我是一九七一年九月从老庙初中上高中的。受“文革”影响,初入学时校名还叫“东方红”中学。
在那个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加之学校离家有二十余里,每星期需从家背馍去上学。星期天吃了下午饭,我就与同村的张民良到高年级的杨三喜家,一块背上一周的干粮,踏上去学校的路。背的干粮一般是搅面馍,玉米面馍,生红苕等。天气热的季节,还要背一些干馍叶,用来下半周吃。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玻璃瓶子,用来装盐和辣椒面。两样拌匀后,装在瓶中。
在学校一天三餐基本上是早上起床后,先上早读,后上操,下操后回宿舍吃一个馍,喝口水。午饭是给学生灶缴二两饭票,领一碗玉米糁子。然后到夲班的四方型大蒸笼取热好的馍和红苕。我一般是和好友杨英民同学一人打饭,另一人取馍。有时不买饭,就舀一大碗开水,把玉米面馍泡进去,撒些配合好的盐辣椒面。玉米面馍硬的很,泡不开。爱开玩笑的赵安义同学说,你这馍硬的跟“钻球”一样。有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围一个圈,边吃边谝,谈笑风生,生活虽艰苦,但乐在其中。
吃玉米糁子饭时,老同桌杨英民有一个特点,吃一口饭,就把碗慢慢转一下,饭顺着碗流下来,又吃一口,饭吃完了,碗里一粒饭渣渣都没有,碗干干净净的,几乎不用洗。
在上高中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母亲为了我的生活操尽了心。每周六放学,我三步并着两步,迅速往家赶,家里生活虽然困难,但母亲总是给我捞一碗干面,香滴很,香滴很。母亲蒸馍时,都要在灶火烤一些馍片,虽离火很近,但从来未烤焦过,总是黄亮黄亮的。母亲淹菜也是一把好手。每到秋季,自留地产的红.白萝卜,洗净后撒盐淹制好后,切成细丝,装入瓶中,吃起来脆香脆香的。一直吃到第二年收麦前后,还是脆脆的。
现在,吃老婆炒的菜再好,感觉都没有我妈切的萝卜丝香。过上幸福生活的今天,常想起母亲的恩情,泪流满面。
上学的那几年,农村学生生活普遍困难。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政策规定农户高中生,生产队分的口粮不足360斤的,持生产大队“村委会”证明,国家给以补贴。我们生产队一年的口粮260斤左右,国家补贴到360斤。但要按平价购买,每斤平均两角钱。比黑市上便宜一半。没钱买怎么办?我苦思冥想了几天,后来终于鼓足勇气,找到主管学生灶的朱景民老师,问能不能给灶上拉煤挣些运费买补助粮,好心的朱老师满口答应了。星期六回到家,吃过下午饭,我给架子车带打饱气,车子两头插上围档,车子尾巴的拉圈用铁丝扎紧,路上吃的馍装足,迈出家门,经过蒲城县的大孔,东党,罕井等乡镇,行程60余里,直到白水县城东门外的国营东风煤矿,在矿大门口先排队,等到天大亮,开始放车进场装煤。我记忆中每百斤煤九毛钱,我一车就装了七百斤。然后在路边小店吃一碗豆腐泡馍,只要壹角伍分钱,但馍是自备的,主要是为了把水喝饱,好抓紧赶路。车子过白水县城就要翻南梁沟,坡陡路窄,我和同行人互相帮忙,逐个车子向坡顶转运。坡顶向西南方向走五里路就是罕井镇,这一段路全是慢上坡,越拉越重,累的人汗流夹背,腰酸腿困,步步难行。咬紧牙,鼓足劲,坚持到下午六点,终于到达80余里的目的地。然后就叫朱老师过称收煤,他笑着说,娃娃们不会弄虚作假,煤倒到煤堆上,把买煤的发票给我,赶紧上晚自习去。拉一车煤,帐一结,还挣了七块多钱,买补助粮就不愁了。后来下茬每学期多拉一回煤,一学期的学费,书费,水电费七块五的费用就不用家里再作难了。这也算自已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勤工俭学路子。
背馍上学困难多,行路难记忆深。那时从家到学校不是现在的柏油或水泥路,而是用炭渣铺的路。一双布鞋再结实,一学期也耐不下来就磨透了鞋底。因此必须用自行车旧外带钉在鞋底下,就是这样,有时鞋未烂,鞋底都磨透了。行路难,更怕下雨天。因为家里穷,没有雨衣,就用一片塑料披在背后,把馍袋子盖住,头带一顶草帽,就这装备要行走二十多里路,全身也湿透了。有一次,从家走到学校一直下中雨,到宿舍后身体发痒,发现一身的红点点,发生了急性荨麻疹。好友马江虎同学给我买了一盒叫“海拉明”的药,才缓解了症状。这种药,一生就用了这一次,但这个药名子,却记的既准又深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巜论语》,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离开母校美原中学整整四十六年了。人生的路已从一名青少年走到了暮年。背馍求学已成为历史,也一去不会复返了。艰辛的求学路,艰苦的生活磨练,既养成了一生简朴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激励者自己刻苦学习,完满的完成了学业。还兼任了学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经李崇新校长和教务主任张柏仁老师介绍,于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背馍上学,既苦又乐。苦了身体,强了意志,养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为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几十年来,不论在农村劳动,还是在乡镇,机关单位工作,以及退休生活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