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旦辞职了,好像任何人都不认识你了,是真的吗?
在现实中其实是真的。现实总是那么残忍,“人走茶凉”其实便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哪怕是昔日被你视为知己的同事,他也许也只是将你视为一个普通的同僚。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足以从中窥出人心的冷暖,看透职场的本质。
然而,我们也不宜为此郁然,看得洒脱方能抒怀。
一、人情冷暖,本就如此
?
“水不试,不知哪深哪浅;人不交,不知谁好谁坏;
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不穷,不知谁冷谁暖,”
世故人情,冷暖自知,职场乃至生活都是如此。
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说来复杂也是复杂,说来简单倒也简单,你一旦辞职了、失势了,在那些“肝胆相照”的朋友瞬间翻脸不认人,真的是毫不夸张的情况。
曾经我因自身原因,在离开岗位时,加上我们公司强调家一般的企业文化,于是就有为我饯行,算是和公司好聚好散。
可是在那顿饭局上,我便发现有些同事已经不在,但我也并不介意,饭局过后也自觉地退出了部门内部的群聊。我也是之后才发现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些老同事的朋友圈,后来发现在好友列表里早就找不到他们了。
能认识的人不少,而能深交的人不多;能陪你笑的人不少,而能陪你哭的人不多。
当你已然辞职,由“暖”转向“冷”是必然的,且只能适应这种变化。
人心都是肉做的,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从巅峰之上的上位到无人问津的下位,这种残酷的剧变,任谁都不能一下子接受。
回到老家后,我在与过去相关的岗位从事类似的工作,也是需要出差,正巧就是要到之前公司所在的城市。
回想起自己和同事共事整整三年,就想再和自己的老同事一起聚聚,估摸着大概会有不少人不会来,但没想到最后到的只有三个同事,却没有一个是我认为必定会来的。
二、人心所向,皆为利往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时至今日依旧被广泛的应用。诚如太史公所言,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心所向,皆为一“利”字,为了切实的收益和好处。
就像万水朝宗一样,追名逐利是每个人的天性,不用任何外力去干涉,理固宜然。
那天的聚会上,到场的老同事里,有一个正处于尴尬的中间“夹层”,希望能通过我引荐到我的公司,是有求于我。
若非如此,这个过去和我就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老同事,显然也不会来参加聚会。
若是曾经身居高位、身家殷实,积累了广博的人脉,有着三五的好友,或许还能在辞职后有些许来往。但知己挚友终究还是少数,趋利而动的职场人士才是多数。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些事已经时过境迁了,那便不要执迷与留恋,“断、舍、离”才是最佳的应对之策。
过去还在企业里的时候,HR在周边的大学里招来了一个实习生,他不太熟悉职场文化,初入职场就多次碰壁,差点因边缘的小错误毁了我们的大单子。
于是我就主动带着他,让他完美地度过了实习期,融入了这个公司,现在也已经走入了管理层。
我原来以为他应该肯定会来,他却是推脱有事没有来,他的缺席令我十分惊异。
三、人走茶凉,不外如是
?
当说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时,总会给人以不谙世事、故作洒脱的感觉,其实这不只是超然,也是我们对待现实该有的一种态度。
生命是一个不断飘移的过程,途中也会遇到很多的过客,而职场本来就是“人走茶凉”的地界,根本没有太多的真情,洒脱自如地看待才是最佳的处世之道。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那天的聚会之后,我有去代表如今的公司竞标,恰好就遇到了老公司的代表,正是以前我带的那个实习生。
自电梯见里打了一个照面,我们也是互相点头致意,之后却没有更多的交流了,只是代表各自的公司竞标。
都说“职场如江湖”,其实职场比起儿女情长的江湖,更少了点人情味、烟火味。
曲终人散,人走茶凉,不外如是,且是符合人际关系的规律的,在职场则犹是如此。
当我在过去的公司时,我自以为自己是它的“职场引路人”,就像是他的恩师,其实他怎么看待我,我并不自知。然而,从简单的职场利益关系上,我是有助于他发展的。
现如今的我,只不过是其他城市的他的同行,其实也是他的竞争者,我对他而言已是无丝毫关联的存在。
不过我也释然了,他若是念及旧情参加聚会,那自然是最好;他若是没有参加聚会,那也可以理解。
一旦离职了,好像任何人都不认识你了,其实并不过分。
我们不妨带着一颗平常心来应对,松手让这些生命中的过客远离,及时转变好自己的心态拥抱平凡,这样才能走得更洒脱。
文/老夏分析师
如果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讲过的每一话,做过的一个举动,
曾在你的心里荡起涟漪,那至少说明在逝去的岁月里,
我们在某一刻,共同经历着一样的情愫。
有时候,虽然素未谋面。
却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岁月静好,愿你幸福,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