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 马尔克斯

如果这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一定是《百年孤独》。

想必不少人,都曾被这句信誓旦旦的箴言所嘲弄,启封了这本划时代巨轮的书籍。

而后,又势必对这本书大行其道的晦涩难懂,所大为不啻,以至于无法理解,这样一本犹如“糟糠状”之书,何德何能引来全世界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追捧?

其实,读书跟读人生,是一个道理。没有读懂人生的人,势必没法读懂书籍中所潜藏的秘密。

那些作者借以书籍所表达的秘密,那些由作者所创造出来,却被读者重新解读出来的秘密,那些需要有耐心、有共情力、认真生活的人,才能解析出来的秘密。

马尔克斯曾耗时十余年之久,终于在1967年创造出了这部殿堂级著作。也因此书,马尔克斯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使拉美"文学爆炸"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20世纪文学标杆”,被国外评论者誉为“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智利诗人聂鲁达也曾称赞马尔克斯是:“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评价:"《百年孤独》是《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听闻,“没有哪一部外国小说像这本书一样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作家,亦没有哪部文学著作有那么多的不合法版本。”

就连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说,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一本书便是《百年孤独》。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本书,能给地球文学带来如此巨大的狂热?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永远也没有人能给出最具体、最标准的作答。而这,也正是这本“神书”的奇特之处。

接下来,就让我以“我”这个读者的视角,来“片面”地解读一下此书大获全胜的“秘密”。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一、《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二字,如何理解?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采用了李传银和张湖德的定义方式:“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中国古意解释孤独为,“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立无援,孤单无助。”“只身独处,孤单寂寞。”

现代释义为,“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

马尔克斯则给孤独许下了别样的定义,“孤独是一个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

倘若你细读这本书,你便会发现,从古至今所有关于孤独的定义,在《百年孤独》所塑造的人物中,都得到了深刻而具体的体现。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用自己的一生,竭尽全力地演绎着孤独的意义。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二、为什么《百年孤独》能把“孤独”二字,诠释得如此彻底?

这本书对于孤独二字,解析的最大成功之处便在于,文中并未着重强调孤独二字,也并未用长篇大论的句式来解释孤独的意义。

而是,通过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他们勇敢顽强地与漫长岁月作斗争的过程中,渗透进“孤独”的含义,形成了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孤独”。

在这里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关于这本书的背景知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孤独”。


1. 拉丁美洲的时代背景

这本书,是马尔克斯站在民族历史的继承者的视角,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来写出哥伦比亚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党派斗争、殖民侵略、自然开采、人与自然的冲突、原始与文明的冲突、生态破坏和信仰缺失等。

作者通过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融入小说中,进而荒诞地表现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苦难历史。

而事实上,这些看似荒诞的因素,却是拉丁美洲当时文明的真实写照。当时文化如此繁盛的拉丁美洲,却因种种因素而被陷牢笼。

倘若未能理解当时拉丁美洲备受殖民侵略的苦楚,便更无法理解作为当地人之一的马尔克斯,是在怎样的境地中,把这种种错综复杂的感情 —— 热烈、喧闹、悲愤、无能为力,最终衍生出来一种噬魂的孤独感。

而后,又把这种孤独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借此反馈于现实生活中,烘托出马尔克斯对于拉丁美洲大地的热爱与无奈的矛盾感。

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的那样:“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是拉美的现实特征。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其他文化的读者认为是神奇的东西,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这不仅是我们的现实,而且也是我们的观念和文化。”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2. 小说中“马孔多”的地域特征

马孔多的原型,便是来源于加勒比海沿岸的一个小镇:

“它的东面是一道难于通过的山脉,南面是许多终年覆盖着一层浮生植物的泥塘和广阔的大沼泽,西部连着一片一望无际的水域,北面是灰色的、泛着泡沫的、肮脏的大海。”

马尔克斯说:"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

马孔多便是马尔克斯所要表达的一种游离状态,生活在这种游离地带的所有人,便自然难逃这个地狱所笼罩着的诅咒气息:纵然万般姹紫嫣红,最终也必将归于沉寂。最后,在苍茫大地中彻底湮灭,只剩下漫无边际而又无声无息的空洞与孤独,除此之外,什么也未曾留下。

作者也正是借用了马孔多这个独特的地域环境,用来代指生活在拉丁美洲大地的人们:正如同书中的人物一样,艰苦卓绝地生活着,一样历经着劫难,却终只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风飘摇,无力又无奈。

而这,也正如马尔克斯在书的最后说到的那样,“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记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同一个家族,不会有第二次出现的机会。然而相似的命运,无论是在拉丁美洲,还是在马孔多,亦或是世界上的任意地方,却总是无可避免地以另一种形式重复着。

这种无奈的重复性本身,便是一种最震撼人心的孤独之感。面对已知结果,却为能为力的孤独之感。


3. 海洋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原型在加勒比海,这种海洋文化和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有很大差别的。

海洋民族性格开放,热情,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除了印第安土著,那里还聚集了流浪的吉普赛人,阿拉伯的商贩。

也正是因为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力量,与他们身上所发生的种种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烘托出了一种悲哀之感,一种艺术性的至高无上的孤独感。

这本书,无论是从地域、时代还是文化背景上,都强烈地体现了这种反差,这也正是这本书能把孤独二字,诠释地如此彻底的灵魂之所在。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三、《百年孤独》中典型人物,是如何演绎“孤独”的含义的?

这本书能让读者大惊愕然,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人名的重复性。同时,这些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中,又拥有着相同的性格,相似的命运。

紧接着,他们在时间和死亡的重复性中,做着类似的、重复性的事情。

而所有的这些,更让读者无法理解,作者为何要大行其道,作弄读者的情感?

不读懂生活,便很难理解孤独的真谛。“孤独”本就是“喧闹”的反义词,本就是“重复”的同义词,而所谓同义、反义,实则是相生相息、相辅相成之态。

作者便是通过一个个孤独又鲜活的人物,让他们站立在孤独又热闹的地域环境中,在孤独又无情的时代齿轮的推动下,演绎着一场现实与虚幻交融的孤独盛宴。

作者借庇拉尔特尔内拉之口,说出了人物发展的怪圈:“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布恩迪亚家族共有7代人,男的都叫奥雷里亚诺或阿尔卡蒂奥,女的都叫阿玛兰妲或雷梅黛丝。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整个家族中,共有22个奥雷里亚诺,5个阿尔卡蒂奥,3 个雷梅黛丝,2个阿玛兰妲。


1. 家族的第一代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他,独具冒险精神,却最终被热烈的冒险精神所反噬。

是他,引领着族人来到一片新地域,创建了马孔多。他充满活力,敢于冒险。

为了寻找海域,他一往无前。为了心中的狂热,他利用磁铁来挖掘地下黄金,最终不惜把妻子的所有陪嫁金,化作一层乌漆麻黑的污垢。

他用放大镜打阳光战,差点把房子点燃。他还用天文观测仪器探寻世界奥秘、建炼金实验室……

他的身上,具有拉丁美洲居民典型的似火的热情,和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

可悲的是,命运对他的嘲弄,是把他一次一次燃烧地正旺的火焰,一泉水熄灭,最后还狠心地将其置入万丈冰窟中。

终于有一天,这种反噬让他再无力承受,他疯了。他被家人用绳子困在树上,从此以另一种荒诞的形式,陪伴着家族中的成员,度过一个又一个风吹日晒的日子,像极了一个小丑。

漫长余生陪伴着他的,只是那根捆绑着他的绳子和树木,可悲可叹亦可笑。

其实,芸芸众生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时常被某些束缚孤独地捆绑着,直到迈入生命的尽头?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2. 家族中活得最长久的人物,乌尔苏拉

最深沉的孤独便是,当你看着自己从一无所有,到满载而归,最后又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的一切,竹篮打水一场空。

乌尔苏拉当初在丈夫狂热地影响下,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她开始扩大糖果小动物生意,整夜不歇地开着烤炉,烤出一篮篮面包,以及品种丰富的布丁、蛋白酥和小饼干,并在几个小时内就在通往大泽区的小路上全部售出。

等到积累了一定资产后,她又忙着盖房子、布置新家,在十几个木匠和泥瓦匠的簇拥下发号施令,决定采光与通风事宜,随意分配空间不受控制。

终于,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在马孔多独立绽放,如乌尔苏拉本身这个屹立不倒的存在一般,见证着家族的荒诞兴盛史。

她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一点点地感受着人世间唯美的甜,而后又反复沉沦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中。而她自己,至始至终都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什么。

尽管,她也曾做出了她所能做的巨大努力,而她的那些努力,无论是对于自己的女儿、儿子、孙子、曾孙… 都是荒诞不稽般的徒劳。

而这种徒劳本身,也正是乌尔苏拉内心深处,最孤独的形状性放射。

换一种意义来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乌尔苏拉,都只是大千世界中,最孤注一掷,而又无能为力的存在。


3. 一生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拉丁美洲”大陆上有一位响彻云霄的人物,他以制作小金鱼为爱好,并以此成为了众人视线中的独特角色。

而后,当他在拉丁美洲大陆发起战争,成功地搅弄完政治风云后,又继续投身于小金鱼制作,并将其作为余生的唯一寄托。

这种轮回性的行动,既可爱、固执,又讽刺、戏剧。

他是本书中,拥有子嗣最多的人。

当年,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军队与战争场景时,“他总能见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样的眼睛望着他,用和他一模一样的声音同他说话,向他致意时的警惕神色和他回应时的神色一般无二,并且都自称是他的儿子……”

然而,命运对他的嘲弄,却让这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遭遇了政治上的彻底惨败,还要面对十多个儿子接二连三离奇地被暗杀。

他的所有儿子,额头上都有着一个抹不掉的十字架,所有具有十字架的“奥雷里亚诺”,最终都难逃政治失败的反噬。

他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一切,再由他自己亲眼见证,这一场繁盛的彻底摧毁。何其残忍?何其孤独?

他的最终归宿,便只能是在晚年“待在作坊里足不出户,小金鱼生意是联结他与外界的唯一纽带……用小金鱼换来金币,随即把金币变成小金鱼,如此反复……不变的坐姿令他脊柱变形,精确到毫米的工艺使他视力受损,但不容丝毫分心的专注让他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在面对生活的无情时,孱弱到再也发动不了一场战争的他,最终选择以“自闭”的形式,对抗岁月,对抗内心的孤独。

而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又何曾没有遇到过遭遇挫败、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我们闷声自闭时,是不是像极了此时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总以为自己不会输,却往往输得一败涂地。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与妻子


4. 痴情、做作的阿玛兰妲

阿玛兰妲与丽贝卡,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的女子。她们曾同时爱上了同一个人。

阿玛兰妲曾费尽心机夺走丽贝卡的第一个恋人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在终获所爱后,她却断然拒绝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求婚。以至于,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伤心欲绝,最终自杀。

而阿玛兰妲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将自己的手放在火上烤,最后,终生缠着黑纱,以哀悼皮埃特罗·克雷斯皮。

她与赫里内勒多的第二段恋情,独具相似性。

她与赫里内勒多相恋,而后,又让赫里内勒多受尽折磨,给他希望又让他陷入无限的绝望。

期间,她还跟自己的侄子,发生了某种不言而喻的关系。

最终,她再一次迎来了赫里内勒多的非自然死亡,迎来了内心第二重自责、悲哀、痛苦。

她用余生,给她的仇人丽贝卡做寿衣,做好了拆,拆了继续重做。

她这一生,爱而终不得。可她,却始终执迷不悟,从未有过悔改。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她对两个恋人,明明爱得深沉,却始终要拒绝人家?

因为她不懂得如何去爱,她既想爱又恐惧爱。

每每在爱情接近完美结局时,她内心的灼热便狂起,指引着她进行着反向运动,以此来掩盖内心的焦灼。

当她失去后,她感受到的是失去的痛苦,而并不是后悔。因为她根本就意识不到,她该后悔。

于是,她再一次拒绝赫里内勒多,以至重蹈覆辙。

她,至始至终都缺乏爱的能力,爱她自己、爱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和赫里内勒多、爱自己的姐妹丽贝卡的能力。

她明明拥有着足够的来自他人的爱,可她却本能地选择了孤独地活着。阿玛兰妲,便是像极了每一个缺爱、渴望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5. 偏执、爱“吃土”的丽贝卡

“她又开始吃土。第一次是出于好奇,她确信那糟糕的味道将是摆脱诱惑的最佳药方。她果然无法忍受泥土在嘴里的感觉,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受制于不断增强的渴望,渐渐恢复了旧日的胃口,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喜爱以及原始食物带来的满足。”

“这一把把泥土使那唯一值得她自卑自贱的男人不再遥远也更加真切,仿佛从他脚上精巧的漆皮靴在世界另一处所踏的土地传来矿物的味道,她从中品出了他鲜血的重量与温度,这感觉在她口中猛烈灼烧,在她心里留下安慰。”

性格偏执的丽贝卡,选择用“吃土”来对抗内心的愁苦,最终也用“吃土”延续了她戏剧性的人生。

丽贝卡本该拥有幸福的人生,她本来可以与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过上幸福的人生。可是,在遇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后,她选择抛弃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与自己的欲望赤裸裸地在一起。

在本该完美的人生中,丽贝卡用她偏执的一枪,亲手终结了自己丈夫的性命,没有任何明确的缘由。从此,她让自己余生封闭在一栋荒宅中,吃土度日,活得像一个“鬼魂”。

丽贝卡的人生,何其戏剧性?何其无奈,又何其孤独!是不是像极了当你亲手推倒,你辛辛苦苦堆积起来的城堡时的样子?既无理取闹,又可怜到让人无法同情。


6. 最五代阿玛兰妲与第六代奥雷里亚喏的不伦之恋

《百年孤独》中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当姨妈与侄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生下了爱情的结晶时,却迎来了宿命论的终点。

乌尔苏拉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乱伦生下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在布恩迪亚家族第七代时,一语成谶。

作者马尔克斯曾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于他们不懂得爱,那个长猪尾巴的孩子是家族整整一个世纪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

可悲的是,七代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众人中,每一代人,都拥有着勇敢对抗孤独生活的品质,而唯独缺少了爱的能力。

最讽刺的是,唯一一对,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守护爱的人,却被血缘关系这个不争的事实所摆弄了。

二人虽懂得如何去爱,却缺乏彼此相爱的条件。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全文中所有人物的孤独感,再次上升到了新高潮,一种彻头彻尾的孤独感,萦绕进了灵魂的根处。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结尾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为什么一定是《百年孤独》?

因为只有认真生活、感知生命存在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感知孤独所带来的使命感。

人,生而孤独。也只有认真感知生命意义的人,才能真正读懂《百年孤独》。

反之,读懂孤独,便是读懂了人生,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因为有了爱,当你在面对孤独时,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去对抗孤独,去认真地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