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小窗幽记》
做坏事而怕人知道,说明这个人恶行中还存留着一些良心廉耻;做好事急着让别人知道,说明这种人做好事的本质还是恶的。
有一户贫农,偶然受到主家的赏识,得以耕种更多的田地,并且管理众多佃户,逐渐成为了富农。有句话说得好:最是底层人乍富之后为恶最多。意思是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一旦骤然上升到相对的高位,往往会因为把持不住自己而作恶。
不幸的是,这位原来的贫农现在的富农恰恰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位富农到底做什么恶事了呢?真要说起来其实也不过是利用自己居中管理的身份,贪墨掉主家分给底下佃农们的一些好处罢了。
所谓为人做了亏心事,半夜自怕鬼敲门。他做的不是太大的恶事,却也总是提心吊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家来了一位远房的亲戚。这位亲戚是个贫穷的士子,因实在没钱而来此暂住。
士子腹中确有一些墨水,平素也最喜欢讲一些仁义道德。在富农家住了几日后,通过自己的观察知道了其贪墨的事。
这种事情与他心中的仁义道德相悖,但毕竟是亲戚,却也不能真得去告发他,于是寻了某一日,他私下里对富农说:“你贪墨之事我都看在了眼里。”
富农吃惊之下忙拉住士子的手说:“看在咱们亲戚的分上,这事你千万别说出去,不然我就要倒霉了。”
士子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自然不会说出去,不然我也不会悄悄地拉你出来说了。不过这种事情毕竟不合道德,而既然你如此怕让人知道,说明你心中还是存着善念的,不如就此罢手,也省得提心吊胆了。”
富农内心挣扎了很久,终于听从了士子的话,从此不再行那贪墨之事。
而富农自从改掉自己的恶行之后,吃饭也香了,睡得也好了。这闲适的日子过了一时,富农心中又冒出一个想法:要学某些大户人家做善事。
自此之后,富农便常常给自己管理的那些佃农一些小恩小惠,因为做善事本身是值得向外界吹嘘的,因此,富农每做一件善事都要四处宣扬,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天大的了不得的事情一样。
那位仍住在他家的士子对此事又看不过去了,便又寻了一日,私下里对富农说:“你这些天是在做善事吧。”
富农见士子这么说,洋洋得意地回答:“不错,我是在做善事,你们读书人不就是倡导这个吗?”
士子叹了口气说:“这事本身不错,但把自己做的事宣扬得人所皆知就错了。为善而欲人知,这动机便不纯,动机不纯便是一种恶,算了,讲得太深你也不懂,直接告诉你吧,有目的地做善事其实并不能称为善事。我再说个故事给你,说的是以前一个叫刘睦的王爷,平时也常常做一些善事,后来有一个朋友要进京面见圣上,便问他要不要在圣上面前为他做的善事美言几句。这位王爷立刻摇头说不要。也正是这种低调的态度,使得他得以终养天年。”
富农擦了擦头上冒出的汗,问:“这么说,四处宣扬还有危险?”
士子回答说:“既然已经是恶了,自然会有危险。比如这个故事中的王爷,若是他宣扬自己,那么在皇帝看来,便是私揽民心,意图不轨,是大大的恶,有掉脑袋的危险。而普通人若是四处宣扬自己的善,往往会招来嫉妒,在其他不为恶也不为善的人眼中便是恶,有遭到怨恨的危险。”
富农再次擦掉头上的汗说:“幸好你提醒我,以后我一定注意低调行事。”
作恶的人害怕别人知道,说明这人心中还有一些羞耻感,而羞耻感往往是从人的良心生发而来,良心便是普世认同的一种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善的方面,这种人说到底还有救。
而抱着别样的目的去行善,并且宣扬得众人皆知,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哪怕做了再好的善事,终究不过是追求名利的一种手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恶,不为我们今天的人所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