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段富有文采的时评,受益匪浅

当此之时,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们铭记苦痛、护佑历史,也珍惜当下、憧憬明天。可以说,今天的清明,是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是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是一个联通家国的通道,安放着不同人的真情实感,塑造着时代的文化景观。

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汉的樱花开了,湖北的城市陆续“解封”,全国各地工厂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大街小巷再次氤氲着令人怀念的“烟火气”……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重新“载入”。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

——人民网 田雨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每一次纪念前人和不忘来处,都是为了全新的出发。开展全民寻找“英雄”的活动,表达“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为祖国奉献的人”,表达融入民族血脉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它不断激发出的前行的力量,这,该是这个清明节国人最美的姿态!——乐兵

全国性的哀悼,是人们内心的感怀。思考疫情和人生,对许多人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会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战“疫”态势向好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看似平淡、实际安康的美好生活,更加懂得努力奋斗与不负韶华的深刻意义。

——人民网评 董郁梅


最好的铭记是奋斗,最好的告慰是行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牺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在于让生者更好地生活,在于让未来更加美好。不惧风雨,愈挫愈勇,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特质。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的宏大历史叙事中,牢记烈士、不忘奋斗,缅怀同胞、勤勉工作,在岗位工作中做出各自贡献,是应有之义。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化为美好现实。

——南方网评 洪骁音


国旗低垂,是用最高的礼遇、最庄严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对生者的告慰。“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国旗再次为遇难同胞而降,让我们读懂了对生命的尊重,什么叫自信坚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带有一份尊严;每一个悲伤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强大的国家。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现在,冬日的阴霾已经散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已经到来。我们要用充满哀伤的缅怀和反思,分担同胞遭受的痛楚与磨难;用充满敬仰的感动和奋进,携手并肩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李吉明


萧伯纳说:“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人民热爱奉献国家,国家善待珍爱人民,这是最良性的互动。

生命无价。虽然现实中任何做法都没法等价那失去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生命的崇敬与关怀。降半旗致哀就是其中的一种。高高飘扬的国旗,为那些不懈奋斗过却又不幸罹难在疫情中的人们降下,让我们感慨系之的同时又从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红辣椒网评 梁勇


一朵鲜花,盛开不尽的思念;一束朝阳,点燃前行的烛光。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在这场人民战争的特殊时期,惟有将悲痛凝聚为斗志与力量,坚定抗疫中迸发的顽强与不屈,我们才能最终战胜疫情;惟有夺得战疫的最后胜利,让大街小巷恢复往常的喧闹拥挤,让车间工厂回到过去的热火朝天,才是我们对逝去亲人最好的交代,也是对牺牲者最好的告慰——人生向上的动力、家国天下的理念、中华民族的精神,便这样薪火相传于穿枝拂叶之季。

天地清明,满目伤情。但雨润万物,绿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长,生生不息的力量澎湃激荡。

——邹晨莹


清明追思,不能忘记那些给予我们家传承的先人。我来自哪里?这是清明的本核追问。追思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告诉他们不要忘本。每到这个特殊时节,无论多远的游子,也都会到先人的墓前去祭祀一番,为先人鞠上一躬,表达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与怀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庄重肃穆中,我们低头追思为民族、为人民牺牲的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缅怀自己的先人,常怀感恩之心,捧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浓稠的相思。

——廖曌


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贵,生命是多么可贵。凡是有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护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应张开双臂去热情拥抱。我们有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还将会成为清明的新风尚。

——陈广江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假日之一,目的不仅是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更在于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美好的追求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美好仪式,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让我们的清明更加清正、明净、文明、安全、健康、绿色,何乐而不为?

——殷建光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别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评论 曹鹏程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

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人民日报 陈星东


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清明节的悠长意蕴让复杂的情感得以联通。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于己,清明是磅礴情感的一个出口;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脉的一种眷恋;于国,清明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清明节早已超脱一人一事的悲喜,被倾注了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厚底蕴。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留恋故乡,也遥望远方;既心念先祖,也不忘先烈;既祭奠逝者,也呵护新生……清明节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负无限春光。

“当你被生者遗忘,便是再一次死亡。”去年,一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题材的动画电影让很多人感动落泪,提醒人们勿忘往昔,与中国的清明节意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亲近自然、品味春天里,我们也在慎终追远中护佑历史、希冀未来。

——人民日报 盛玉雷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人民日报 李浩燃


英雄的事迹,并非不能讨论、考证,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把历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罔顾历史事实,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妄加涂抹,举着“历史揭秘”的幌子肆意抹黑,不仅侵害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集体的心理认同、共同的价值追求,更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这既是对集体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论的不负责,更是对英雄声誉的直接损害。

捍卫英雄,守卫良知,并非只是英雄后人的职守,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一句话说得好,“对于历史理性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法律是捍卫英雄形象的利器,如何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英雄名誉受损后,只有亲属后代才能起诉的被动局面?怎样完善相关法律,细化对污损、抹黑英雄言论和行为的认定?能否考虑把维护英雄荣誉,纳入公益诉讼范畴?这些问题,同样值得相关部门重视。惟有弥补法律空白、完善相应条文,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英雄的“卫道者”。

——人民日报 陈凌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人民日报 陈凌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