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头脑,象水一样灵动的改变观点,就可以改善亲密和亲子关系


远离头脑,象水一样灵动的改变观点,就可以改善亲密和亲子关系

文:觉醒


想要平安其实很简单,停止造作就可以了,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是圆满,爱与平安。人之所以困在痛苦里,是因为他们并不渴望平安,他们渴望的是享乐,这是人性最大的弱点!我们对真相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实现心中的渴望,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名逐利,在欲望里煎熬




我们希望事业有成,积累财富-名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但是欲望的本质是无法满足,如果可以满足就不叫欲望了。一个欲望满足了,只是快乐一时很快就习以为常,不再有感觉。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总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摆荡!”欲望满足之后马上陷入空虚无聊,所以人总是要抓住一点什么,一根稻草,一个目标,一个希望。


因此欲求的本质就是苦,所有欲求背后都埋藏着一个假设“我是有缺憾的,我不够好”,为了逃离这种可怕的感觉,你一直在努力,借由欲求你不断强化自己的匮乏感。就像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


传统儒家文化在了解自己,脱离痛苦迷茫方面总结了7个字,也是觉醒必须的7个步骤:


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即觉察,止是停止无效反应,定是面对,静即安静,安就是安住当下,虑是澄清明了,得即智慧显示。这是精神逐步递进的过程。


当你让自己慢下来,放松自己的身心,停止追逐,也不再试图逃离什么,只是毫无批判的面对当下的经验,只是单纯的存在着体验着,


慢慢就会对自己产生了解,因这种了解自然会获得领悟看见真相。当你洞见真相,困扰你的问题自然会消失,他没有被解决只是转化了。


远离头脑,象水一样灵动的改变观点,就可以改善亲密和亲子关系


生命就是发现真相,活出真实,回归自性的过程!


解决抑郁焦虑不要求“术”要见“道” ,有心理困扰的人总是急于寻求一个方法,回去搞定孩子、搞定老公、搞定抑郁症、等等。总之思路就是: 改造一切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物。


错了! 你中了头脑的诡计。头脑总是把事物分成二元对立的两面, 好与坏,美与丑, 错与对,成功与失败。头脑就会玩这样的把戏,分裂的看待事物,而不是整体。


头脑判定当下事物是不好的,需要解决的,其实所谓的解决不过是再一次“趋乐避苦”。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玩意,这是不符合“道”的。


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法言说的,所谓“大道无言开口既错”,虽然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有一种状态最接近道。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状态最符合道。你通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像水一样就接近道了。求方法是术不是道,“术”是头脑分别、分析、判断、计划、


头脑本身只是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可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现实性问题,但不能解决心理-关系类问题。事实上心理问题本来就是——头脑创造的。




远离头脑,象水一样灵动的改变观点,就可以改善亲密和亲子关系


改善关系的秘诀!生命就是关系,要改变关系,先要改变观点。


观点是什么?观点是你从父母那里听来并无意识认同的做人标准。从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耳濡目染,全盘接收,从来没有质疑过的信念及态度。


观点一开始是:我爸说~ 我妈说~ 老师说~,后来变成:我应该~ 必须~ 一定要~ 坚决不~


这些观点构筑了一个牢房,紧紧的锁住你,让你没有内心的自由,有一本书就叫《走出思维的墙》外在的牢笼并不可怕。心中的牢笼才最可怕,因为你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又深信不疑,死抱着不放。让你放下观点比杀了你还痛苦。


你其实还是抱着,只是松一点,就松一点点,夫妻关系、亲子就会改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外境改变不了,就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这就是接纳和放下。


不要学“愚公移山”,那是说一种不放弃的精神,心理成长并不适用。心灵最怕的就是僵化和固执,那些成功走出抑郁的人,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柔软、灵活,像水一样。


那些过不好生活婚姻的人,都是死抱着观点不放的人。内心僵化、强硬,像冰一样。冰看起来很硬却最容易碎。观点能当饭吃吗?观点能当钱花吗?观点能让你生活幸福吗?是你的观点重要还是关系更重要。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