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梨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英文名:Fruit of Callery Pear
别名:檖、赤罗、罗、山梨、阳檖、鼠梨、赤萝、树梨、酸梨、野梨、糖梨、杜梨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us calleryana Decne.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原形态:豆梨 乔木,高5-8m。小枝粗壮,圆柱形,幼嫩时有绒毛,二年生枝条灰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2-4cm,无毛;托叶纸质,线状披针形,长4-7mm,无毛;叶片宽卵形至卵形,稀长椭卵形,长4-8cm,宽3.5-6cm,先端渐尖,稀短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伞房总状花序,具花6-12朵,直径4-6mm,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1.5-3cm;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8-13mm,内面具绒毛;花直径2-2.5cm;萼筒无毛;萼片5,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约5mm,外面无毛,内面具绒毛,边缘较密;花瓣5,卵形,长约13mm,宽约10mm,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柱2,稀3,基部无毛。梨果球形,直径约1cm,黑褐色,有斑点,有细长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1800m的山坡、平原或山谷杂草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湖北等地。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约1cm。表面黑褐色,光滑,少有皱缩纹,先端微凹,周边不突起,基部有长2-4cm的果梗。质坚硬,果肉薄,褐色,横切面可见2-3室。气微,味酸、微甜。
化学成份:含水分75-80%,糖约15-20%。
性味:酸涩;寒;无毒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涩肠止痢。主饮食积滞,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本草图经》:煨食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