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嗓管树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别名:撒罗夷、马耳子果、蜜心果、鼻涕果、粘心果(《云南中草药选》),野枇杷、大叶杜仲(《红河中草药》)。
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树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4~10米。茎多分枝,枝褐色,中空。叶互生,革质,长圆形,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上面绿色,下面淡褐色,边缘有细锯齿,侧脉达30余对,近平行,在叶背面突出;叶柄长2~4厘米。花阔钟形,粉红色,径约1厘米;圆锥花序腋生,长30~40厘米。果球形,径约1厘米,红褐色,浆果状,熟时发粘,甜而可食。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或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①《云南中草药选》:"甘微涩,平。"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性凉,味酸。"
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选》:"散瘀活血。治骨折,跌打损伤,慢性骨髓炎。"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止血生肌,散瘀消肿。治骨折,跌打伤,创伤出血,尿淋。"③《红河中草药》:"治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内眼:煎汤,3~5钱。
附方:治关节脱臼后肿痛:鼻涕果、鱼子兰,同捣烂敷患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备注:同属植物锥序水东哥亦同等入药。其主要区别为小枝及叶片下面沿脉被鳞片状糙伏毛。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西部。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