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弥补”,就是靠脾胃。先天不好,后天可以补,要是后天不好了,先天再好也没用,因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矣”。
老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还真是这样,从中医上来说,这口“气”就来自于——脾胃。
有经验的老中医都知道,看一个人能不能活得长寿,主要就看一点——脾胃。只要脾胃好,还有胃口,能吃下去东西,那么生命就还能继续维持下去,一旦这个人已经水米不进了,那肯定就拖不了多久了。
脾胃差,身体好不了
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就是说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影响五脏。
1、引发心脏病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2、引发脂肪肝
脾胃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3、特别容易感冒
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4、肾虚根源在于脾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5、气不足则胖
气是人的动力,气足就可以把体内的脂肪垃圾给排泄掉。
如果气不足、排泄不畅,脂肪就会在肚子上堆积;
堆积在血管里,就会引起动脉硬化;
堆积在肝脏中,就会引起脂肪肝。
脂肪就是没有被气消化掉的垃圾!很多人到了中年为什么会肥胖?就是因为“气”比年轻时少了,没有办法把脂肪给代谢走,而气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气不足,也就是脾胃功能不好,运化出了问题。
6、血不足则瘦
血不足就阴虚,阴虚就火旺,火旺就会加快体内脂肪垃圾的代谢,同时也会把一些正常的营养成分给消耗掉。
因此,无论胖子还是瘦子,补气还是补血,最根本的其实是补脾!
从五官看脾胃
脾胃好不好,看脸就知道,北京市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鸿谟教授在《脾胃一强寿命长!名医教你调脾胃》这门课程中讲到,中医看病强调望、闻、问、切,其实平时观察五官就大致了解脾胃功能情况,现在就让我们也来看一下吧!
1、面色
面色萎黄,多见于脾胃虚弱。
面色微黄润泽,称之为有胃气。若面部颜色、荣润发生改变,则为病色。面色萎黄多见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面色黄胖,可见于脾胃虚弱,且内有湿气之人。
2、口唇
睡觉流口水,是脾虚。
唇为脾之华。一般来说,唇色红润、明亮,称之为有胃气;唇色颜色、荣润发生改变,则为病色。
唇色发黄多因饮食内伤,兼有湿热郁于肝脾,可出现精神倦怠,四肢困乏,头晕等症状。下唇深红且晦黯无华,多属脾虚运化不强,可见食少神倦、四肢困乏等。
唇外侧红如血染,内侧反淡白无华,此为脾胃虚寒,可见纳呆、胃痛等症状。
上唇红而鲜明,下唇淡白微青,为胃热脾寒,可见能食易泻、四肢困倦。
下唇深红,上唇淡白,为胃冷脾热之兆,症见欲呕、不思饮食、头昏、胸痛。
唇微黑兼紫红多为内实之邪瘀积在腑,症多见心烦、口干思饮,腹坚满微痛,夜不得寐等象。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虚不摄的一种表现。
3、鼻子
鼻翼发红,多有胃热。
鼻色明润,是胃气未伤或病后胃气来复的表现。鼻色黄多见脾胃湿热;色青多为腹中痛;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鼻头枯槁,是脾胃虚衰,胃气不能上荣之候。
4、眼睛
眼易疲劳,脾胃不足。
眼睑主脾,如果眼睑发红,说明有脾热。如果眼睑不但发红还烂了、流水,就是脾湿热。眼睑淡黄说明脾虚,眼睑黄白且不均匀,是积食。若整个眼白发黄,首先考虑黄疸,是湿困脾胃肝胆所致。
5、耳朵
耳鸣耳聋,是肾虚。
耳为肾所主,同时又受养于后天。脾胃虚弱可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出现耳鸣耳聋。若是脾胃虚弱严重,还可致耳廓变薄,颜色变黄,甚至发黑。
脾胃有五怕,日常要避开
一怕冷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还容易导致脾胃虚寒。另一方面不注意脾胃部的保暖,受冷易拉肚子,也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二怕湿
五运六气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故脾主湿。脾属阴,最容易受湿邪损伤,如果脾为湿邪所困,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湿为寒邪,对人危害很大。
三怕甜
脾怕甜。甜腻,特别是浓度大的糖水,使人容易产生湿气,脾则怕湿,因此甜食要少吃。
四怕撑
吃太撑加重脾胃负担,容易使脾胃超负荷运转,特别是晚间吃太饱、太晚,脾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时间一长就容易出问题。
五怕生气
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舒肝养脾,最好少动怒,少发脾气。
好脾胃: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1、常揉腹
腹部是六腑的所在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与排泄,做好腹部保健,可以加强消化系统功能,防治肥胖、高血压等。
做法:
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按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 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有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等作用。
2、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不良情绪容易造成胃酸分泌过多,致胃溃疡甚至出血。
因此,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内生,进而会影响脾胃。而笑可消除不良情绪,达到疏肝、平肝的效果,并进而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3、多动脚趾养脾胃
我经常让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
上班时,可以边工作边用脚趾抓地、抓鞋底,每次抓5分钟。或者在洗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抓石头。
4、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
脾胃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物。细嚼慢咽不仅可以让食物变得细碎,还可使食物在口腔与淀粉酶充分接触,同时刺激大脑,促进胃肠消化酶有规律的分泌,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5、春夏秋冬各有养法
春天少吃酸,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
夏天湿气较重,多吃扁豆、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同时少淋雨、少贪凉。
王鸿谟携5位名医联合打造精品养生课
养脾胃就要找对方法,其实在养脾胃方面,中医还有很多的名方,对养脾健胃超管用,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脾胃一强寿命长!名医教你调脾胃》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王鸿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名老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副总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生专家。
王鸿谟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40多年,擅长察色切脉诊病,针药并用治愈疑难重病。在创建中医色诊学、诊法客观化、完善辨证体系、还原构建经络系统、体表-内脏多层次对应相关等方面多有建树,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绩,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为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知道养脾胃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调养呢?王鸿谟教授携5位专家专门制作了8节养脾健胃知识,全面覆盖脾胃问题。让广大朋友们远离胃酸胃痛、脾虚溃疡、腹痛腹泻等常见脾胃疾病。
另五位专家分别是:
逯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 主任医师
陈济德 山东省无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专家 主任医师 教授
李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李军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王志斌 北京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
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大家,正确的认识脾胃和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怎么样科学合理的养脾健胃。
课程大纲
看完这些课,不仅能明脾胃疾病的早期症状、脾胃不和人群最佳的饮食方案以及脾胃疾病的治疗等诸多问题,让你摆脱焦虑。
还能明白胃炎、胃溃疡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脾虚分别有哪些表现,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脾胃不和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家先听听医生怎么说,戴上耳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时间,花个几分钟就好,每天了解1个脾胃不和小知识,防治脾胃疾病很轻松!
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现实中,很多人会问朋友,结果对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有人会自己去网上查,然而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网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结果一不小心就错信偏方,没效果还伤身。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脾胃疾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有脾胃疾病,想防治脾胃疾病,都适合看这个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