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指 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症。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能看见的,听得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因此,中医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会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即饮停胸胁为悬饮,表现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膈下为支饮,表现咳喘不能平卧;饮泛肌肤为溢饮,表现身痛而 重,肢体浮肿;饮在肠胃间为痰饮,可见肠间水声漉漉,下利腹胀,食少等。那么,痰饮是怎么形成的呢?

痰饮的 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留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就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集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同时,痰饮的形成,还有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及饮食不化等,也可导致痰饮的生成。所以,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的机能失调,以及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都可以导致痰饮形成。

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流窜到全身,外到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概况而言,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阻滞气血的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停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如果痰饮流注于经脉,就会导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若痰饮留滞于脏腑,会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如痰饮阻肺,肺气失于宣降,则见胸闷气短、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浊痹阻心脉,血气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等。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如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导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气宣降失职,导致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导致水液停蓄。所以,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3容易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所以痰饮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至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导致多种疾病。由于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皆于痰’’之说。痰饮停滞于体内,其病变的发展,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挟风、挟热,可化燥伤阴,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舌体胖大,再加上舌苔有颜色变化或者有厚腻、薄腻的变化,说明体内的脏腑功能已经失调。应重视。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