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人来说,只要还有美食和家人的爱,一切难关都会过去。只要还有烟火气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多糟糕,就会有力量等待一切都好起来。
"
01
音乐人黄霑,曾有一天晚上,接到一位失恋女孩的电话。
那女孩在电话里大哭,说痛不欲生,准备去自杀。黄霑也不多问,只说:“我们出来聊。”约会的地点,选在一家开得很晚的餐馆。
两人到了热闹的餐馆,黄霑先点了一道招牌清蒸苏眉。那女孩还想诉苦,但很快苏眉上桌,黄霑说:“吃了再说吧”。等苏眉吃到只剩下一排白骨,两人大呼过瘾。那女孩也烦恼远抛,再不提自杀,揉了揉肚皮,笑道:
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死了那多可惜。
后来,黄霑用这种方法,安慰了很多失魂落魄的年轻人。他说:
好好享受过一顿美食后,人对烦恼的看法会大大不同。一切都会过去,只要人还活着,美食就是永恒的,也是最简单的快乐之源。
莫言后来回忆,在小学饥荒的时候,因为嘴馋吃过煤。倪匡少年时曾有段时间,没有口粮,只能靠拿斧头劈冰豆腐吃续命。蔡澜小时候生日,好不容易吃到红鸡蛋,突然炮弹打到楼顶,母亲拉他去防空壕。他舍不得那蛋黄,一把塞进嘴里,差点把自己噎死。
陈忠实成名之前,有次步行 30里到市里送稿。路上碰见诗人徐剑铭,徐刚好领了5元钱稿费,买来两个肉夹馍,一人一个蹲在街头吃起来。徐吃完时,陈忠实只咬了两小口,他含着泪说:
我想带回去给老婆吃,她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吃相。有的时代吃相很惨,有的时代吃相很烈,有的时代吃相很凄凉。但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还能吃得出食欲,就像在欲求未满的井底中,低得不能再低处,有个踏实的铺垫。
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导演陈晓卿去青川送物资,路断了困在半路。
路边有家肥肠店,陈晓卿进去光顾。入口之后,大呼好吃,美得连眼都睁不开。结果刚吃一口,余震来了。陈晓卿撒腿就跑,但想到那个味儿,心想砸死算了,头一扭又折回去。
他一个人,坐在有四十多座位的空饭馆,淡定地把肥肠吃完。等找老板结账时,才发现人都找不着了。
后来他开玩笑说:这个故事,属非常个别的案例。我不是教人如何为吃舍命,只是想告诉大家,对美食要有充分的热爱。因为爱美食的人,必定热爱生活。
黄霑(左)
02
中国人自古爱吃,且吃喝有道,烹饪有艺。从深山到闹市,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这个不服不行。
梅兰芳尤其爱吃一道江苏名菜,松鼠鳜鱼。这道菜贵在有色有香,更有趣的是它还有声。当鱼上桌时,将热腾腾的卤汁浇上,它便会“吱吱”叫起来,声如松鼠。也亏得有人想得出来这种有趣的吃法。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杜撰过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蔡澜嘴馋不已,反复琢磨。将整只金华火腿锯开,用电钻挖二十四个洞,用雪糕器舀出圆形豆腐塞入洞中,猛火蒸八个小时。尝一口,豆腐皆入味,将小说中的美食神还原。
早先北京的大户人家,请名厨到家做饭。厨师一进门,先要问请客的地方在哪间屋,然后一定要选离那间屋最近一间做厨房。因为这样,才能确保“锅气”不散。
作家阿城说所谓锅气,指桌上食物的热乎程度。他极爱吃面,每次一定要在灶台旁。因为觉得离锅灶越近,花得钱就越值。画家刘小东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也很挑剔,说“吃肉,盘子要热”。
汪曾祺在文章中回忆道,民国时的美食家去朋友家吃饭,不但自己上灶,还自带主料、配料、调料。瓶瓶罐罐的豆瓣、腐乳、泡姜、泡椒,进门乒乒乓乓响。
最讲究的人,怕别人家的菜刀不顺手,直接在自行车后别上自己家的菜刀。从街上呼啸而过,路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去砍架。
冯唐曾在《城市微旅行》中,记录了一家老北京的涮肉店。老板从17岁起学涮肉,能把4两肉切出47片。至今天天守在店里磨手艺,偶尔教教后生怎么吃涮羊肉。时间久了,老爷子从涮肉里看人生,说:
涮羊肉吃的是肉香,调料不是主要。将就跟讲究,两个音差不多,其实差的太多了。
对中国百姓来说,吃从来不只是满足生存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每个平凡人对世界的感知,以及生活的智慧,生命的尊严。
03
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说道:饭桌上其实是有人间的悲欢离合的。
北京有一个叫黄珂的人,十几年来在家大摆流水席,不曾中断一天,人称“黄门宴”。宴席上,每天都有客人来来去去。几张大桌就像十字路口,是有缘人相遇的场合。但聚散匆匆,彼此究竟只是对方生命中的过客,所以黄珂老说自己也是个客人。
梁文道第一次上他家吃饭,问他每位收多少钱,结果哄堂大笑。黄珂反问: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难道还要收钱?
其实黄珂并不是富豪,他只是普通的小商人。也没有住豪宅,也没有开名车。他只不过喜欢这么过日子,别人收集古董,他则收集饭桌上的悲欢离合,收集这世界上人的复杂多样。
画家张大千,在文化圈是出名的爱吃。40年代他去敦煌画壁画。当地食材匮乏的影响,他到处寻找食材自创美食。其中用到最多的食材,就是蘑菇。
离开敦煌的时,他专门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标明了采摘路线、时间,哪一处长得最好、口味最佳,在饭桌上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民国大玩家王世襄,也是一生爱美食。他从未拜师,却厨艺精湛,素菜荤做,荤菜素做。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鱼,用炒青菜的方法做肉。还发明了一道独家菜系,焖葱。
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海参、大虾、鲜贝,王世襄都不选,只焖了一捆葱,一端上来被大家一抢而光。
马未都30来岁的时候,认识了70多岁的王世襄。两人本是以祖孙辈论,但王世襄把马未都当莫逆之交,知无不言。谈得投机,还不让他走,留到半夜,还给他炒几个菜。
多年之后,王世襄去世。马未都每当想起他时,只是焖上一捆葱,啜两口老酒。
李敖曾讲过一个老友的故事,老友有个弟弟,不幸在一次事故中丧失。表面上,他也没有显得多悲痛,只是平静地给弟弟安葬,多年不曾提起。后来李敖去老友家中才知道,每次他独自用餐的时候,都会在对面多摆一副碗筷。
中国人向来如此,最深刻的情感表达,恰恰是在最寻常的饭桌上。
《饮食男女》
04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餐桌之上。正因此,每个平凡的人,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就会体会到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
胃暖了,心就是暖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只要还有烟火气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多糟糕。
只要亲自去菜市场转一转,挑选好鱼肉果蔬。回到家,下锅,煎炒烹炸煮。在一道道工序间,投入对生活的热情、家人的情感。再与家人围坐,一同分享,再多糟心的事,也都抛到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