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宅”,成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主旋律。也许,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从来没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宅在家里,却又无可奈何地宅在家里。
无数早已习惯“过年回家一星期,在外打拼一整年”的人,面对这段“多出来”的时间,变得不知所措,甚至焦虑不安:
刷手机、躺床上、望窗外、想工作(赚钱)......
整天呆在家里,感觉身体被掏空、灵魂被掏空、钱包被掏空......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突然就好像明白了这段“多出来”的时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那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切终将过去,有的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的人已经升级迭代了。
01
我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疫情宅家期,我们当然有理由容许自己“无所事事”和“放纵消遣”,毕竟“大家都一样”。可我们不能否认,即使在“大家都一样”的时期,也总有人努力“不一样”。
当疫情过后,重新投入生活中、回到岗位上的我们,要怎么去说服自己接受“突然优秀”的别人和“依旧如故”甚至“空空如也”的自己?
这不是贩卖焦虑,只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不说一定要比别人优秀,至少要比昨天的自己优秀,是吧?
知名作者粥左罗曾写文章分享过他的一段“高中往事”:
“入学时我成绩特别差,大家智商差不多,有的人还比我聪明,大家同样的勤奋,我怎么追赶上别人?
还好,常常有假期,假期是我的机会,周末,五一,十一,暑假,寒假,我可以利用假期偷偷积蓄力量,每一次假期结束,我就更强了。”
所以你看,即使大家都在“玩”,也有人努力在“学”,一松一紧,差距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有人越宅越废,有人越宅越会。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疫情宅家期,也是成长增值期,或者说是“弯道超车期”。
当疫情过去,春天到来,有人可以神清气爽重新出发,有人却会迎来真正的寒冬......
02
因为有那句话给我的提示,我在宅家期间,下意识地要求了自己:少刷点手机,多看看书。
于是,半个多月里,我看完了《平凡的世界1-3》和《三体1-3》这倆“大部头”,并分别写了一篇“读后感”。
虽然不是学了什么“高效进阶”的课程,没有实现什么“爆发式成长”,但也算没有虚度时间,稍微让自己“增值”了一点点。毕竟,多看一些好书(工具书也好,文学作品也好),人脑子里的“东西”还是会多一点的。
现在,疫情态势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控制,宅在家里的时间也开始接近尾声,这段“弯道超车期”可以说是过去了。但人生的路上,从来不缺少“弯道超车期”,比如节假日,甚至下班后的两小时,只是这些“弯道”都比较小,不那么引人注意罢了。
就像知乎上那段很火的话:
“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人能背下来,你做不出来的题,总有人能做出来,你愿意拖到明天的事,总有人今天努力做完,那么不好意思,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别人去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过了。”
很多时候,优秀就是不那么心安理得的“随大流”,对自己稍微多一些要求罢了。
就像这次疫情之下,有人在想着法子打发这段时间,越宅越废,有人却懂得好好利用这段时机,越宅越“会”。
03
其实,只要你愿意,每天都是“弯道超车期”。
把自己的每天过好,既是超越昨天的自己,也是超越身边的他人。
怎样才算是过好了自己的每一天?
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非说要有,大概就应该像东野圭吾所说的“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那样,在入睡之前,生出一种“我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生活”的感受来。
也就是,今天的你又“更新”了自己,比昨天更厉害了。
就像南宋学者朱熹的那句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保持“活水”的注入,多学习,多积累,多尝试,自然也就越活越“清澈”,越活越“值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