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一个离城市并不遥远的村庄。人到中年,回忆起我的童年,从八岁开始夏天要挖苦菜喂家里的猪,冬天要卖力地拉风箱为猪煮食甜菜,当时觉得生活艰苦,现在想想,快乐也不少。这正如大师朱光潜所说:“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我忘不了和小伙伴一起为挖到更多的苦菜而不得不走很远的路,一路上的欢声笑语至今时时萦绕心头,那种兴趣盎然地去做事,大概是属于童年独有的,更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吧?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夏天,太阳热辣辣的当头照,知了在枝头不停地聒噪,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肢,我穿着爸爸从城里给我买的花格子短袖,姐姐领着我和小伙伴穿行在树林间,田垄间,只为挖到更多的苦菜。在叽叽喳喳声中,我们手中的小铲子不停地一铲子一铲子下去,把苦菜从土里连根挖出来。鲜嫩的苦菜流淌着白色的汁儿,带点丝丝的苦涩夹杂着泥土的味道,被我们一小筐一小筐地搬运回家,成了家家都喂养的猪的“口粮”。
那时候的我们特别渴望下雨,雨后,树林里的小蘑菇突然就一夜间冒出许多,那是生活赠与我们的惊喜。穷人有穷人的生存哲学,得益于大人们所教,我们识得毒蘑菇的辨别方法。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小朋友,都能采摘到蘑菇,把它带回家,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童年生活物质虽清贫,却充满自由与乐趣。
我和我童年两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晓芸,晓萍,就是在每天早上结伴步行一个小时到学校的路上,假期一起挖野菜,挖蘑菇中结下的深厚友情。
内向的晓芸,话语不多,清秀的面庞上,时不时有淡淡的愁云。她家只有她和姐姐两个女儿,在过去的农村里,没有儿子的家庭,她的爹妈不由得在别人面前矮三分。而这也传导到她身上,有时表现得闷闷不乐,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所以大大咧咧的我,相处时,为了能让她高兴点儿,我常常说笑话逗她。
而晓萍却截然相反,一对浓黑的眉毛下圆圆的眼睛,又黑又亮,如深不可测的一弯碧潭。她在家里很得宠,上面一个哥哥姐姐,作为老幺,很受宠溺。聪明活泼,确实挺招人喜欢。
而我家中兄弟姐妹七个,却团结友爱,爸爸在城里上班,妈妈忠厚老实,温柔敦厚。三个人中,我是最平凡的那个。
在乡村淳厚的民风下,我们三个人之间的友情还是比较深厚的。偶尔谁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来一起分享;丢沙包,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三个人形影不离。这种友情,一直持续到爸爸把我带到城里去生活,而不得不分开。
至今,我还记得爸爸当年说的话:“你们女孩子,如果在农村,过不了几年,稍大一点就只能结婚嫁人,早早的生孩子。我不想让你们这样,我想让你们多上几年学!”
所以,为了让我们兄妹进城,我爸爸在工作表现出色之余,央求单位领导,把我们姊妹户口,挨个办到城里来。
我们兄妹,至今也永远感激爸妈为我们做出的重大艰难的选择,感谢他们的高瞻远瞩和舍得为儿女教育上的投资。这也是我经历过许多事情,尤其是从我的两个童年小伙伴的命运里,深深地感知到的。
在离开家乡多年以后,我领着七岁儿子回到了当时的小村庄里。一些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还能认得我。
“这是你第几个儿子了?”一个老奶奶直接问我。
“奶奶,我就这一个。生孩子晚嘛!”我尴尬地回答。
当我和老奶奶们聊天,问起晓芸,晓萍时,一位快言快语的老奶奶直接说:“晓萍早死了!你不知道吗?”
啊?怎么会这样?
从老奶奶的口中,我慢慢知道了她俩的情况:晓芸在初中还没毕业时,就在家里人劝说下,回家干农活了。20岁结婚,到现在生了两个孩子,老大都接近20岁了,丈夫在城里打工,她务农在家,比较辛苦。
而聪明上进,勤奋好学的晓萍,原本应该是我们三个人中最有出息的那一个,却在考上区里医学院毕业实习期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生命终结在出租屋里。劳累了一天的她,因为取暖的炉子烟道不通畅,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我呆呆地站在那儿,恍如隔世。我有点不敢相信,她是一个那么阳光健康,聪明美丽的女子,凭着自己的勤奋,考上心仪的医学院,朝着成为一名医生的美好愿望一步步走去,一条鲜活的生命,怎么一下子就消失在这人世间!
那一刻,让我想起杜甫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我们三个人,都是最平凡的劳动人民出身,都是希望通过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子;一个选择了妥协,早早地终止了教育;一个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改变命运,造福社会,却不曾想生命结束于一次意外;而我,是父辈的选择,让我摆脱了那个年代西部地区乡下女孩的宿命。
进入城市的我,通过继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离开家乡内蒙古后,自己在外面打拼,历经艰辛后创业成功,充分享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深深体会到,学习,读书,独立对女性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就让文字如花照澈我们的童年相伴,将一段美好的年华,将一份纯真的友情,炳炳烺烺的昭告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