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史铁生
最近疫情蔓延,大家每天都惶惶不安,可能很多人活了几十年,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这么近。看到每天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有的人焦虑,有的人恐惧,他们疯狂的买各种可以预防的药品,每天吃饭不香,睡不安稳。也有的人比较淡然,认为生死有命,该吃吃该睡睡,没有一点恐惧心理。
其实,死亡如同骄阳一样,虽然我们无法直视,但是它却无所不在,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身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也就是每天有至少2万人死亡,其中非正常的死亡人数更是高达300多万。可见,死亡一直都在,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死亡,就像面对睡眠一样平常,只有正确的面对死亡,我们才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向死而生,才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为我们揭示了我们恐惧死亡的真实心理,并告诉我们如何来克服这种恐惧。我想很多人这时候需要这本书。
01 识别死亡焦虑
想要克服死亡的恐惧首先得识别这种恐惧,欧文亚隆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以焦虑的方式体现,而且这种焦虑会伴随人的一生。
孩子从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开始,他们就会产生疑问和不解,比如宠物或者亲人的离开。有的孩子会问,有的孩子会保持沉默,但是大多数的父母会避而不谈,或是讲一些关于天堂的故事来安慰孩子。
这样孩子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压在无意识之下,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大规模的爆发。很多青少年会从这个时候又开始思考死亡,他们会想法处理死亡焦虑。比如玩暴力电子游戏、看恐怖电影,做冒险的运动等。
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成家立业工作等消耗了他们的精力,死亡焦虑会被隐藏起来,但是当孩子长大之后,或者他们的父母离世之后,死亡焦虑就会爆发。就像高亚麟曾经说过:“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墙”当父母离开后,这些中年人再也没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
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能很轻松的感受到“死亡”,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能提醒我们看到“死亡”。比如宠物的离开、祖父母的离开、新闻里面每天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等,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死亡就在我们身边,像睡眠一样平常。
其实,死亡和睡眠在希腊文中是一堆孪生词。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认为:我们还通过“遗忘”提前体味了死亡。他说: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死亡焦虑分为两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焦虑很容易识别,随时都害怕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让人感到痛苦,这种属于外显的死亡焦虑。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焦虑很隐秘,它潜伏在其他症状背后,不容易被察觉,属于隐秘的死亡焦虑。他们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在怕什么,但每天都很紧张,很焦虑,很不安。
死亡恐惧被那些经过伪装、改头换面呈现出来的表面现象所取代,如狂热的宗教信仰、痴迷于累积财富以及盲目追求名望等,因为这些都可以提供给人们所谓的“不朽”
欧文认为隐秘的死亡焦虑还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呈现,梦就是一个死亡焦虑肆意表达的地方。他认为每一个噩梦都是死亡焦虑表达的结果。从高处坠落,或者被追杀的梦,正在死去或已死掉的梦都是死亡恐惧的表达。
识别出死亡恐惧是征服的开始,识别到自己的死亡焦虑之后,不要害怕,要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并敢于直视它。
02 通过觉醒体验唤起真正的自我
觉醒体验是什么呢?引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念:非本真存在和本真存在来说。非本真存在就是沉溺在稍纵即逝的东西里,比如金钱、地位、美貌;而本真存在是你清楚的意识到存在和死亡,从而更多的投入到充满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人生中去。
亚隆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只看到短暂的当下,沉浸在追求一些名利等虚妄的东西,陷于忙忙碌碌日常琐碎里纠缠,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也渐渐的忘记死亡。而觉醒体验把人从日常琐事中拉到本真存在中,让人再度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体验可以引发人的重要改变。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话:
每次当他遇到麻烦时总是选择逃之夭夭。现在,他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安安稳稳地过桥,却突然发现桥断了,桥下是无底的深渊。可怕的是,那深渊才是生命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作者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咨询者:75岁的艾丽斯因丈夫去世痛苦不已,办完葬礼后她变得特别担心,总是担心会有歹徒闯进来伤害她,但其实她丈夫已经老年痴呆多年,生前也并没有能力保护她。
后来经过咨询发现,原来她担心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她害怕下一个死亡的就是她,丈夫的离开让她直面死亡了。觉醒的过程并不容易,即便是想通了,身处其中也是很艰难的。
一般情况下,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比如身边的亲人离开、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亲密关系的破裂、重大的创伤如遭遇车祸等、还有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如退休、子女成年等。
这些时刻我们的心理会变得脆弱,人在脆弱的时候,更容易感到恐惧,这时候,死亡恐惧就会侵袭我们,就跟人的免疫力下降的释时候容易生病是一个道理。另外就是这些经历会让人感受到悲痛和丧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常常会让人觉醒,让人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存在。
但是如果每个人只有在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才觉醒,那会不会太晚了呢?这样我们的人生岂不是会有很多遗憾,如何减少遗憾呢,那就是提前觉醒。
这个只有自己可以帮自己,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你的人生也一样,如果一直依靠外力因素来督促你,那么注定不会有什么改善。只有自己主动去努力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03 向死而生,征服死亡恐惧
很多不愿意面对死亡的人常常通过否认、转移或者替代等方法来减轻死亡恐惧。有些人终日被噩梦折磨,有些人则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限制,有些人则无休止地追求新鲜刺激、性、财富和权力。
他们也许在很小的时候就已频繁地接触过死亡,也许在家里未曾感受过关爱、照顾和安全,也许非常孤独,从来没有和别人分享过内心隐秘的死亡焦虑。
那么到底如何征服死亡焦虑和恐惧呢?欧文亚隆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法宝:
第一个就是与他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
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这种孤独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感觉害羞或是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 这种孤独毫无疑问伴随着恐惧,正如威廉·詹姆士在一个世纪前所写的: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什么惩罚比让一个人脱离社会,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残酷了。”
第三种孤独,即存在的孤独,这种孤独更加深刻,它来自于每个人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人际孤独,但是存在孤独只有在老了,临近死亡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
孤独也是死亡恐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常常用“孤独终老”来诅咒那些做了坏事的人,可见,孤独终老是很多人都恐惧的事情。
而亲密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这种恐惧。无论是给家人、朋友还是爱人,他们的关爱和支持,可以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感受到被需要,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安全感,这些都是我们对抗死亡恐惧的勇气。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二个法宝就是波动影响
欧文亚隆认为,如何应对死亡恐惧,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别人与我们分享他的死亡恐惧,我们可以为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不要让他因为表达恐惧而感到羞愧。告诉他,我们都要面对死亡,在这一-点上并无差别,所以你感觉害怕的时候并不是孤单的。
这种人与人之间对于应对死亡恐惧的相互影响,就是波动影响,它指的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名人,你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传播,它的效力甚至远远大于我们自己的想象。
就像作者在书中讲到的巴巴拉的经历,她多年一直被死亡焦虑困扰着,直到发生了两件事,她的焦虑明显降低了。
第一件事就是她参加了中学同学会,这是她三十年来第一次参加。期间有人冲过来突然紧紧的抱住了她,并且非常激动地感谢她。面对这个人的感谢,巴巴拉很诧异,她没想到自己十几岁时的建议竟然对同学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第二件事是巴巴拉母亲的葬礼,她发现参加母亲葬礼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母亲的影子,她想起了母亲曾经对她说过的话:“你要认识一个人就要从她的朋友中去找她的影子。”在这一刻,巴巴拉感受到了波动影响的魅力。
波动影响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捐献器官。欧文就接受过眼角膜移植,若没有几十年前这位陌生人的捐赠,我们会少看到很多欧文精妙的作品,在此感谢这位陌生人!除此之外,生儿育女、创作、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教育、推动某领域长足进步等都是波动影响的方式。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三个法宝就是:发现你自己的智慧
这本书并不是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只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死亡恐惧的存在,把我们从逃避中拉回来,让我们正面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对于如何克服这种恐惧,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征服了死亡恐惧,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
如何发现自己的智慧呢?欧文亚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就是当你遇到一个让你非常困扰不知道如何是好的问题时,你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寻找答案。尝试把这个问题放到你的朋友或者爱人身上,假设他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告诉他?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会变得迷茫,但是当我们和问题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征服死亡恐惧也是一样。
尼采曾经说过:“人一定要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当你陷入迷茫痛苦的时候,尝试把自己从那些问题中剥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一切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