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王家塘


记忆中的王家塘

看到这张照片总是让人能想起啥?

这张合影摄于1986年前后,照片里的朋友们都各奔东西少有联系,岁月带走了青春,带不走永远的牵挂。


王家塘这三个字在很多老水兵的心里有着解不开情结,那丝丝回忆缠绕在心头,多少年以后还带着那些眷恋和不舍在生根的心里不时冒出来。提起这个三个字总能勾起许多西沪港和大榭人的美好的、遗憾的、忧伤的回忆。


南方人黄王不分,王家塘、黄家塘说不清楚了,海图上标注地名为黄家塘,看了现在的导航竟然叫王家塘,暂且写王家塘反正一个地。


那码头迎风海边的道路,那山洞口无数的回忆,那边是稻田中间水泥通往工厂的路,还有那沿着山体的汽运车间偏僻的路,有多少人曾经漫步过?


露天电影情景多么难忘,住下湾的听着厂里的广播晚上有电影《人生》跑片,呼啦啦转眼全传遍每个小孩子,小孩们胡拉二口饭搬着小凳子走在往三队厂区的沙子路上,就着职工回家的自行车流倒是一道风景。


记忆中的王家塘

这栋楼这面墙壁就是以前放映墙,这条路是从前露天电影舞台,垃圾桶位置是舞台。


跑片的意思是西沪港先放电影完了,然后大卡车拉来厂里放,西沪港放完电影起码八点多了,我们耐心的在操场上等待,人汇聚在露天电影场,聊天侃大山,静静的山区公路很少有车子来往,黑压压的人群都在等待,偶尔来部归厂的车子大家嗷嗷的起哄,一看不是白高兴,哗就没声音了,远远的汽车声音传来,接着片子来了大家吼叫着,放映队把架子搭起来,电影开始了才安静下来。那些起哄的人群很多来自那时年轻的你和我。


多年以后我还做梦到那真实的场景,一次停电的夏天为了等跑片我们坚持到夜里九点多,不怕热不怕蚊虫咬。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看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演唱会呢!


电影墙设置在二栋楼之间的空地上砖石砌成舞台,后面一堵白色墙类似幕布,放电影架子是流动的;后来厂里把白色的屏幕刷在几号楼的侧面墙壁上,造了一个固定的小房子当电影放映室,(算是比较正规的露天电影场地,地面都是小石头子还长着草),不远处是著名的淡江游泳跳台,哈哈!这样下雨放电影就可以安稳了,不怕风吹雨打。


在后来厂里有了现在的电影院,不瞒你们说这个电影院造成以后我还没看过一场电影呢!一直的记忆都在露天电影这段。那一铁盒一铁盒的胶片是我们对电影的最初认识。


厂里在工会设置一个放映员的职务,负责取片子放电影,哪天有啥电影哪天放他们消息特别快。跑片有时候是西沪俱乐部的负责播放。


在象山人的眼里王家塘的名字是淡江门,你是哪里的?淡江门的,比起黄、王家塘的名字都顺口。


这里有条淡江起源于莲花乡湖边村,是好多年以来黄家塘的自来水供应地,曾经有好几个翻水站建在这条江的沿岸。为黄家塘、西沪港提供水源。出海处连接着一片海,尽头是个闸门,调节水势用的,想想这个大概就是淡江门的由来吧。


这山清水秀,海产品丰富,东海之滨半岛之县,当年从宁波到这里需要三个半小时的汽车旅程,感觉非常偏远,咱们艇上的人到这里总是笑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第一次听到说这句话的是一个艇长,他坐在舰桥上望着大海、山峦,笑着说到。他们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久了心生感慨而发。他们喜欢去大上海哈哈那个大桥下面的工厂,繁华而充满生机。也总算偶尔进城一回了,而这不是。


在这里晚上熄灯号响了以后四周全部静悄悄的鲜有人往来,没事干的时候除了散步“南京路”剩下的就是发呆了。还好这里电视剧普及的比较早,厂里当时也有自己的闭路电视,那些耳熟能详的连续剧好多都是那时看的呢!


这里人非常想走出去。79年我跟随父母随迁于此,当年只是个10几岁的孩子。闷着头坐了几天的火车,在继续坐汽车三个多小时天黑前到达这里,我们从西安边上的秦岭公司一个大的航空企业来到这个小的海军企业当时心里还许多不情愿。而后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好多年,青年时代在这里悄悄的流失,就如咱们当兵的岁月,多年后离开那后却变得那么令人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越来越清晰,记得那年到黄家塘是夏季。


记忆中的王家塘

下湾10号楼、11号楼,好清晰的记忆。


我们家住在下湾11号楼,一个上坡上新造的三层楼,夏日的傍晚电闪雷鸣曾让我一个西北来的孩子吓得不轻,台风呼啸阵阵让我躲在家里不敢往外看,飞檐走石,抗台的职工被风刮掉到稻田里,迎着风根本没法走路,大雨磅礴水满淡江淹没了稻田,低洼地。这让人记忆深刻。


想起夏天这里海鲜,风平浪静的时候附近的农民划着小船赶海,带来活蹦乱跳的鱼虾,彩色的龙虾,记得八毛钱一斤,好鲜!农民舍不得吃,把这些换钱,卖给我们工厂人,记得一个夏天有一天停水,我端着10几斤龙虾到下湾村农村水井边清洗,拿回家清水煮熟,那美味永远不忘,现在吃不到了喽!吃不了晒成干,寄给老家的亲戚。


记忆中的王家塘

下湾已经废弃的原来的宿舍楼,六七十年代建造。(海风)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