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捆棒秸的日子


乡土散文:捆棒秸的日子

捆棒秸的日子(乡土散文)

秋十月,北方的大野就一片纯净的利索。山也多数五彩归一,渐黄一色,地里割完的庄稼杆儿,都一顺儿躺在地上 ,像纯种的英雄累后的酣睡,又像离母的孩子,过了英姿茁壮,过了绿了红了深深的日子,撒野了一春一夏,现疲了,要回到家里,静静地卧躺着,像乖巧的孩子,听话地等待,期盼还本归根的脚步。

农家干活是追太阳的,当晨的霞光从山垭口喷薄的时候,山村的田也热闹了。是的,农民的日子是兜兜转转,思绪与身影总是走不出的一个圈儿,脚窝子总也拔不出那抷黄土的深沉,忙得年轮飞转,天天去奔新生活。

我饭碗一推,就全着了农装,推着推车与妻一起奔田了。

“兄弟好早呀,你两口子这是干啥去?”魏大嫂抽着烟笑呵呵对我说。

“捆棒秸去。”我敞亮地回答到。

表大爷从道那边走过来,指指点点地说:“年年你抢先,有的人家棒秸刚撂倒,你就要捆棒秸,棒秸上家,真拉人啊。”表大爷说。

我说:“不早了,表大爷,王一唐家比我还早。我好趁着十一放假这几天把地收拾干净,好翻地啊,你看天挺暖和 ,用不了几天,说冷就冷啊。”表大爷称是。

乡土散文:捆棒秸的日子

地里的人不少了,燎过的黑黑玉米秸,高粱秸,还有黄里泛白的谷子秸等泼泼洒洒摆了一地。昨天的地还绿浪如海,风生水起,沙沙阵阵,一夜秋风起,镰刀嘁哩喀喳之后,粮食就一阵风似上囤归仓了。地里就剩下静静,还有庄稼的筋骨和卧姿,等待主人最后一抱那大地一年一秋的情愫。

捆棒秸的人陆续顺道而来,地里立刻多了身影和喧语。我妻子不怕棒秸的黢黑和灰尘的扑扑,抱起,捋好,戳齐,抹堆儿,我在后面捆。左脚用力蹬踩棒秸,左右手各抓用山榆毛子拧成的绳头,齐较劲向右一转拧,紧紧的一个棒秸就捆好了。说真的,捆一个,也吭吃瘪肚挺费力气的,连续捆五六个,就腰酸腿疼,热汗涔涔了。闻着棒秸的糊香,流着热汗,那时,我和妻的脸都好狼狈,像京戏里的大花脸,手也黢黑,她瞅我笑,我也瞅她笑。不过,地里的人,几乎也都是这个程序,这个动作,但都笑哈哈地在艳阳下比着份儿地干。捆棒秸,宣告一个秋的结束,而火爎的棒秸尽管黑,但烧起来很筋道,灶膛里火腾腾的,响声哔哔剥剥,星点四射。所以,人们还是愿意烧火爎后的硬棒秸,还有愿意闻从灶膛里冒出的甜焦味。

三大叔隔着地,招呼张婶:“嫂子,今年你家的苞米长的不错啊,你看那棒茬多粗 。”张婶得意地说:“还行,过年还种这品种。”“嫂子,那是啥种子?” “我也记不住,你哥知道,玉米种子袋还留着呢。那种子,我家头份种,棒子穗大,长的匀乎,轴细红缨,不秃尖,没“光棍子”(空秆儿),活熟。”地那边的四小子说话了:“那瞎娘们 ,啥也记不住,就知道一天跟我表兄睡觉了,那叫郑丹985。”“去你丈母娘的簪儿,捆你秫秸得了,管你屁事 。”张婶回敬四小子道。左邻右舍轰然一笑。

不一会儿,地里卧摆的,戳立的棒秸许多,接近晌午,我家的半亩地棒秸捆完了。此时的田间道上,手推车,三轮车、拖拉机,像游动的龙,辆辆而来,辆辆而去。小车吱扭,脚步踏踏,大人推(车),小孩拉(车)。装的是满满的收成,推的是长长的故事,拉的是汗津津的记忆。欢声笑语,吆吆喝喝,好不热闹,好似农家人真的再打又一场抢秋的战役。

乡土散文:捆棒秸的日子

是的,大家知道,张老师是急性子,他把棒秸捆完了,肯定就去雇拖拉机来翻地,这事,他年年给大家张罗,他说秋翻地比春翻好。秋翻,地晒一冬,既涵养了水分,又增加了养分,更重要的是冻死土壤里越冬的害虫和菌类,还保墒,而春翻,就少了冻死害虫和菌类及保墒的功效,所以,懂经农的人,都选秋翻。不赶紧收拾秸秆,拖拉机马上进地,咋办?

棒秸捆完了,地里一片明净。图干净的人,还用扫帚顺垄沟扫那些捆拉下的秫秸叶子。有劲的人推八到十个棒秸,劲小的推六个,我是推八个那伙儿的。过一窄窄的石板桥,就上一长长的坡。多年来,这坡就好像有一条无文的规矩戳立着:先上坡的人,一定要等后面推重物的人,帮推帮拽,否则,庄乡人会一齐笑话先上坡而不等后来荷重之人。铁子是个智障者,但他从不招事惹事讨人嫌,他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一晃也是近六十岁的老头了。他见人就是憨憨一笑,说话吐噜散账的。可他最知道谁好谁癞,也知道眼下忙秋了,所以,他没事时,就坐在上坡桥河边的石头上,笨笨磕磕给人拉车拽车。见我气喘吁吁来了,他冲我一下笑,就奔车来了。上坡后,他手比划着,吐噜半舌对我说:“老刘家的棒秸都推完了,老爷子、儿子、媳妇一起干的。”

捆棒秸,捆出了一个日子的延展,捆出一个农家的应时应作,捆出乡亲们土里刨生活的有滋有味和日子的红红火火。捆完运回,翻地,备下种子,来年春上再一起蓬勃开犁,种上绿色,秋时,山乡再收一次沉甸甸金灿灿,捆上一个扎扎实实,运回一个满满登登,收藏一个纯纯粹粹。


审阅:北斗

简评:捆秸秆,捆出了日子的延伸,农民群众应时应作的愉悦心情和对土地的敬重。文章活泼,对话有趣,立意准确,结尾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作者:张俊清,1964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市杨杖子镇杨杖子村。1982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朝阳级多项教学科研项目领导人和主持人。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