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家庭的日常必需品,而在烹调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莫过于食用油。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为满足机体需求,成年人每天食用油应在25g~30g。
在过去物资还不算丰富的年代,猪油等动物油脂是不少家庭所喜欢的食用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成为不少人的主流意识,一些“原生态”、“纯天然”的食品俨然成了“当红炸子鸡”,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土榨油”就是其中的一员,许多人认为这种“未经现代工业手段处理”“无添加”的土榨油更天然营养、健康,是绿色安全的食品。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什么是土榨油?
土榨油,最大的特点是 “土”,所谓“土”其实是指传统的土办法。土榨油通常就是用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采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压榨得到的油。
很多人认为土榨油更好,但是从食品安全角度,土榨油是不推荐食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除中性油外,原油中还含有非甘油酯物质,统称杂质。原油中杂质多样,通常含有水分、机械杂质、胶质(磷脂、蛋白质等)、游离脂肪酸、色素、烃类、微量金属化合物,同时还可能含有因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砷、汞、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由于土榨油直接采用传统方法压榨,并没有有效的去除这些杂质。在食品标准和技术上,这种土榨油称为“原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毛油”或者“粗油”。
我国标准规定,未经精炼的植物原油不能直接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原料。实际上,土榨油不仅不会更安全更健康,其中含有的杂质反而会给人们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土榨油中的风险
苯并芘:由于土榨油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会进行高温处理。高温作用下,油料中会形成一些苯并芘,这是一种可能致癌物。曾有媒体报道,某茶籽油中苯并芘超标,而超标原因,就是压榨之前高温加热产生的。而且,现在不少的土榨油为了能提高出油率,在炒籽的时候会把温度炒的很高,这种情况下,苯并芘是很容易超标的。
黄曲霉毒素:土榨花生油味道香美,受到不少人追捧,但是黄曲霉毒素的隐患依旧不容小视,“土榨油”黄曲霉毒素超标的报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屡见报端,相比于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油中的是毒性要高10倍的黄曲霉毒素B1,尽管每日摄入油的量比牛奶小,但是毒性高、超标幅度大依旧带来高得多的风险。
各类杂质:土榨油没有经过精炼,油脂中的杂质很多,容易酸败变质,更难储存。尤其在高温夏季,易产生哈喇味,这时油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酸败。酸败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 、D 、E 、K 等也会被氧化破坏;同时,油脂的氧化产物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
同时,土榨油中的杂质还会降低油的烟点,在烹饪时更容易产生对眼睛、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的油烟。
反观市场上所售的各类植物油、调和油,尽管给人的感觉是食品工业产物,但这些食用油都经过了去除杂质、以及精炼等步骤。不少品种的食用油不仅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品种的食用油中还含有大量维生素E等有益成分。每天换着种类食用,不仅能补充各种营养素,还不会给机体带来健康隐患。
日常保存食用油要避光、密封、低温、防水,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油料,尽量购买小包装油瓶,现买现吃,避免酸败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