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酒的朋友难免会因身体原因在喝酒期间又会服药,而有些药或食物服用期间是不适合再喝酒了。
为什么呢?小编先从酒在体内的代谢说起,饮入的酒精80%在小肠上段吸收,约90%的乙醇在肝脏代谢,酒进入消化道后,消化道粘膜上的乙醇脱氢酶把少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其余大部分酒精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如果体内维生素B6不充足,乙醇就会转化为乙醚,麻醉剂),然后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CO2和水排出体外。
而且过量喝酒对身体是有的影响的,酒精是亲脂性小分子物质,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伤,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对胃粘膜有很强的腐蚀性,破坏表面黏液层和黏液细胞,进而破坏胃粘膜的正常代谢所需的生理环境。乙醇在胃粘膜代谢为乙醛后,乙醛与胃蛋白结合,破坏胃粘膜屏障,对胃粘膜造成损伤。大量饮酒还会形成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引起糖代谢异常。
喝酒对药物的影响
1、 解热镇痛药:服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时饮酒,会加速破坏胃粘膜,加重胃病或引发胃出血。
2、 降血糖药:酒精可刺激胰腺中的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若在使用降糖药物(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期间大量饮酒,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并可诱发乳酸血症。
3、扩血管药物:如尼可地尔、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这些扩血管药物通过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是冠心病患者的常用药。但是用药期间饮酒可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4、 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阿米洛利)、α受体阻滞(如特拉唑嗪)、中枢性降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这些降压药物通过减少血容量、扩张血管等机制达到降压目的。而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也都有明显的扩血管效应,一部分人可能仅仅表现为脸红,但是在合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体位改变后头晕、黑朦,甚至晕厥。
5、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这些抗血小板药物本身就会轻度增加出血风险。而饮酒可直接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破坏胃粘膜屏障,因此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再大量饮酒会增加消化道出血可能。
6、 其它药物:在服用镇定催眠及吗啡类药物的时候,最好不要饮酒,有可能会增加这些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出现中毒现象。有些感冒药、止咳药中含有咖啡因,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时候,尽量避免饮酒;服用西咪替丁后,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引起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因为药物抑制了胃内的乙醛脱氢酶,影响乙醛代谢,使血液中酒精浓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达到"醉酒"程度;在服用某些抗过敏的药物时,不要同时饮酒,不利于过敏性疾病的恢复。
顺便了解一下与酒相关的可致命的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
双硫仑的作用机制,双硫仑与乙醇联用时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
与酒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和食物
头孢类:头孢哌酮钠、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孟多、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曲松等。其中以头孢哌酮钠及头孢哌酮钠一舒巴坦钠最敏感。
咪唑衍生物:甲硝唑、替硝唑等。
其它:呋喃类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脲类降糖药如氯磺丙脲、格列美脲、甲苯磺丁脲、苯乙双呱、华法林等。
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食物,有文献报道,除白酒、葡萄酒、啤酒外,某些食物如:乳酪、蚕豆、菠萝、香蕉、腐乳、动物肝脏、发酵食品、淹渍品、松花蛋、蚌壳类均含有丰富的络胺、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羟苯丙氨酸等成份,这些食物与乙醇代谢途径相同,若如同时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则也可能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文章作者:大涌. 执业药师、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