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笔墨里的家乡

家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让我常常在梦中呓语,提起笔时,一字一句好似清泉,最后汇聚成一条流向家乡的奔腾的河。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东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着独特的黑土文化,在农人成群结队下田劳作的锄头上,在田间地头不绝如缕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它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CBD、商业街,没有太多的机器轰鸣的工厂,有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碧绿的稻田、虫语蛙鸣。且不说辽河水昼夜不息、滋润着广袤的平原,也不说成片的玉米地织成一片壮美的锦绣横卧在天地间,寄托着万家人丰收的期望;单说那冬季里千姿百态的雪景、冰封万里的妆容、郁郁长青的松林也是人间奇景值得展览一番了。

离开家乡有几年的光景了,但是不论到哪里,心里最难以割舍的还是童年时对家乡的印象。暮春四月,在稻田地里一个个挥动着胳膊弯腰插秧的农人,那踏水的声音,一声声打着节拍好似跳动的音乐,透过空气传入我的耳蜗。仲秋十月,在玉米地里一把把闪着银辉的镰刀将一排排黄澄澄的玉米放倒在地上,铺就成一幅令人欣喜的丰收年画。

这样的情景偶尔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宛如一场场雨落,惊动我内心中原本波澜不惊的湖面,荡起一层层涟漪,唤起一阵阵情愫。所以,每当我沉溺于外面精彩缤纷的世界时,总会有熟悉的声音响彻在我的耳畔,提醒我是家乡的孩子。内心的一丝不安也被泛起,那就是因为当时求学离开了哺育我多年的家乡。如今,我虽然在外面的世界可以独立生活了,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身影、享受的每一份安逸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家乡的情感,只能在一页页泛着油墨香的怀乡诗歌里、乡土作家的作品里去寻找寄托和慰藉。看着自己尚显单纯稚拙的文字,那些遥远的关于家乡的回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青春,飘过了故乡的原野,飘进了书页里,厚重得让我欲雨泪先流。

儿时最熟悉的场景,莫过于稻田。一到春天,润如酥的小雨,将沉寂了一冬的土地唤醒。土壤里散发出新翻的潮湿的气息来,再过不久,稻田里便是另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在词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像极了回忆中的情境。稻花的清香随着盛夏的晚风一阵阵地传递着,我坐在爷爷身旁,听着他和别人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远处飘着几片日暮的薄云,闪烁的星星若隐若现……

家乡给予我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我血脉相连,是根植于东北广袤黑土地上的文化积淀。它让我走到哪里都无法忘却那片土地上生活的热情勤劳的人们,是他们用奋斗的汗水建设家乡,是他们用劳动的艰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是他们用自身的言行教会我善良和赤诚,在我不谙世事的年华里给予我最深刻的启蒙。现在我深深感激那些在家乡度过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他们给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勤恳与包容,能善待他人,看清自己,都要感谢那片厚土的深情。

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满足于从别人的文字里去怀想我的家乡,不再满足于在扉页上的思念,而是用笔墨写下我对家乡的眷恋。家乡在我的笔下慢慢地展开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思念也渐渐变得具体有迹可循。

如果这些文字能够慰藉同样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心灵,那一定是我的家乡的功劳,毕竟纸面上写满的都是我对家乡的愧怍与不安。我是一只在远方栖息的雁,常常飞回家乡那温暖的巢,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