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曾国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成就。但是他的一生并没有那么顺利,其中充满了挫折和艰辛。而他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忍耐力的人。
曾国藩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以成,徐图自强。”人在遭遇失败或者身处逆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稳定局势。如果学不会忍耐,那么一旦遭遇困难,自己往往就会不知所措,自然就不会成功。面对挫折和挑战,不要不去尝试就选择低头。即使知道结果怎样,也不能轻易就认输。要在忍耐中慢慢积攒自己的力量,时刻等待爆发的那一天。
“打脱牙,和血吞”是曾国藩的名言,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众多人的嘲笑和讥讽,但是他从来不去在意这些,遇到困难从不怨天尤人,始终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曾国藩雕塑
曾国藩说自己的一生中忍辱负重的时候很多,他的成功多半是在受到挫折之后,越战越勇的结果。并且他还告诫别人,学会忍耐是自己人生当中的一笔财富。他说,“平常人遇到困难、挫折时便会停下来,放弃自己的目标,或绕道他处。实际上,‘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我们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得出结论,能忍的人,事后必定会通向成功的彼岸。1854年,曾国藩与太平军会战湘潭的时候,太平军的力量要强于曾国藩。
而且当时很多重镇也都在曾国藩的手中,曾国藩在这次战争中接连失败。但是,湘潭之战的结果对于清军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曾国藩认为,“湘潭与靖港之贼互为首尾,倘不及早扑灭,不独省城孤注难以图存,衡、永、郴、桂及两粤匪党,闻风响应,东南大局不堪设想。”
而且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如果太平军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清朝就会失去半壁江山。太平天国占领了江南地区之后,他们会继续北上,进而攻占全国。而对于湘军来说,湖南是当时湘军的重要战略地,湘军的很多兵力都来源于湖南地区,一旦湖南失守,那么湘军就会失去兵源,进而败于太平天国之手。
当然,曾国藩也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拼尽全力死守湘潭,并请来了一些援兵。就这样,在湘潭战场上,湘军的兵力占了优势,而太平军因为部战军队考虑的不够充分,所以,此时的太平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局面。
太平天国形势图
这次战争以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胜利而告终,朝廷就此吹嘘:“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湘军胜利之后,湖南提督鲍起豹和曾国藩上报战斗经过,并要求朝廷奖励湘军。但是曾国藩却另外参奏了自己一单,在这单奏折上,他十分自责,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失误,他写道:“臣整军东下,本思疾驱出境,乃该逆(太平军的林绍璋)大举南犯,臣师屡挫,鄂省危急,不能速援,江南贼氛,不能迅扫,大负圣主盼望殷切之意……请旨将臣交部从重治罪。”
但是,咸丰皇帝没有理解曾国藩的这一苦心,反而因为他之前的“抗旨”,重重治了他的罪,这使得曾国藩伤透了心。咸丰皇帝朱批道:“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愦耶?汝罪固大,总须听朕处分。岂有自定一拿问之罪?殊觉可笑!想汝是时心摇摇如悬旌,漫无定见也。”于是曾国藩被免了官,而且还被当成了罪犯。
太平天国行军图
之后,咸丰皇帝又把当时跟随曾国藩的一些部下给革了职,并让新人代替。从此,湘军在湖南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之后曾国藩回到长沙,他继续发愤图强,总结自己在这两次战斗中的经验,重新整治湘军,找出自己的不足,为湘军在日后的作战中积累了经验教训。曾国藩觉得他对湘军的管理不到位,他没有做到赏罚分明,导致湘军的一些士兵出现懒散,不守军纪的情况。所以他对湘军进行了整编。
那么曾国藩是怎么裁撤湘军的呢?第一,他把在这两次战斗中惧怕生死,遇到困难只会逃脱的那些人全部一律裁掉。经过这次裁员,湘军只有五千人被留下来,而且在这次的裁员中,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被淘汰了。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以至于在以后的许多年当中,他一直不敢露面。之后曾国藩又招募了一批新军,这时湘军的人数比之前翻了一番。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把胡林翼的黔勇增募至两千,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所率的船队和广西候补道员李孟群统率的船队也被征调了过来,这两个人的军队人数加起来,有1000多个人。
曾国藩创办的湘军
经过曾国藩的这一通整顿,湘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比以往增加里不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少不了曾国藩的努力。后来,曾国藩在自己写给家人的书信中提到:“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岳州之败、靖江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这就是一个打掉牙硬往自己肚子里咽,始终保持着坚韧无比性格的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