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华&刘万峰:两位中年教师对于生活的细品丨教师文苑

小编说丨对于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人想到的是千篇一律,有人想到的是五彩斑斓;有人喜欢动起来,出发、抵达,有人喜欢静下来,与书为伴,享受沉思。下面这两位老师,用他们的文字回答了各自对生活的认识,请细品。

杨木华&刘万峰:两位中年教师对于生活的细品丨教师文苑

抵达马鹿塘

五点半前,请你抵达马鹿塘。

这是马鹿塘悄悄告诉我的。是的,你没听错,马鹿塘是一个地名,它说这话时已下午四点半,我立马骑上摩托车一路狂奔。久雨初晴,抬头就是洁白的苍山雪,我用自己能掌控的最快车速,飞向马鹿塘。

杨木华&刘万峰:两位中年教师对于生活的细品丨教师文苑

云南省大理市漾濞一中初中部教师杨木华(彝族)

红尘中忙忙碌碌的我从没这样急切过。当老师的我,工作生活总是按部就班地单调重复着,突发地在某个时间一定要抵达某处的唯一记忆,是一年前因工作岗位的一点调整而临时出现的领导谈话,身在苍山深处的我收到通知后匆忙回城,没有催促的命令且下山路越走越易,自然无需急切。可今天上山,路越走越难,且五点半前必须抵达,某种焦躁自然缓缓升起。

果真是欲速则不达。骑二挡过一片烂泥地时后轮打滑,踩到泥水里稳住后挂了一挡才冲了出来,可皮鞋进水让我不得不停下收拾。我知道,停顿并非都是坏事。记得多年前参加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简编》这门科目成了拦路虎。我第一次考了52分,第二年想着有了考试经验,应该可以轻松通过,可第二次考试的结果竟然是惊人的58分,距及格一步之遥。第三年背熟了每一个知识点,顺利通过后我自然拿到了专科毕业证书。当时不知道,我咬牙切齿憎恨万分考三次才通过的学科其实是一笔财富。我接着开始参加本科自学考试,第一年考过八科,有三门学科仅仅看完一遍课本就顺利通过,幸运其实来自考了三次才通过的那门学科的积淀。

在抵达的过程中,快慢之间哲理变化的奥秘,其实多年后的我也未曾真正明白。可如今,历经沧海的我,怎么会突然就急躁了呢?只为,我去马鹿塘拍摄映山红衬托下的雪落金刚崖,若迟,冬日的夕阳将收过雪山顶,所有的期待将为之失色。差点跌倒之后,骑行终于慢了下来,马鹿塘并不遥远,我一定可以如期抵达。

马鹿塘的草甸上有万亩杜鹃,每年三月盛开时游人如织。山腰有一个形似影片《金刚》中的巨型猩猩金刚的石崖,是网红打卡点。前几天我看见马鹿塘的庄主在朋友圈发了映山红已开的消息。今天我的抵达,正是为了拍摄红花衬托下的雪落金刚崖。

杨木华&刘万峰:两位中年教师对于生活的细品丨教师文苑

马鹿塘

五点半,我如愿抵达了马鹿塘。

果真是雪落金刚崖。整座山都晶莹洁白,往日严肃强悍的金刚消失,转而成了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头。映山红果真开出东风第一枝。草甸边缘的几棵盘虬卧龙的古杜鹃树,把大朵红艳的花顶在枝头,成为洁白世界里最烂漫的故事。我没有故事,身上背的相机却想把所有故事收藏。我用一棵开花的树作前景,以金刚崖作主体,可不管怎么切换角度,始终没有理想的画面出现。于是放弃拍摄红花,只拍摄雪落金刚崖。

那一刻,夕阳西下,淡黄的光懒懒地斜射在金刚崖上,日照金山的情景出现了。举起相机时,山顶的白云刚好散去,天空中的半个月亮刚好露脸,从没预设过的日月同辉金刚崖出现了,我立即用多重曝光的方式,把月亮拍得更大,且把月亮放在金刚崖右上方的空中。拍完一看,月朗山明金刚显。若其他时段来,哪里遇得到这样的曼妙!于是开始玩拍月,把那半个月亮放到不同的雪山顶成像。这一玩就着迷,等天空暗下来才惊觉,夕阳已沉入天际线,立马收了相机一溜烟回城。

第二天,我想把图片分享给学生看,于是带了相机到学校。晚读的时候,站在五楼走道上,本来云封雾绕的苍山马龙峰恰好露脸,夕阳的余晖恰好照到,明月也恰好升起,无心插柳柳成荫,日月同辉的妙境不经意间再次定格……

我如期抵达马鹿塘收获的美图,其实没有我在小城五楼走道上拍摄得曼妙,可人生都在路上,我们在意的不只是结果,更在意快乐的过程。

马鹿塘是一个象征。生活是无数个马鹿塘的无规律堆叠,我们的人生其实一直在打卡,只要启程,一定会有预料之外的美好生发。


守住书桌前的寂寞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还是一个未进校门的孩童,对书的渴求是那样强烈。那时候,父亲一天可以挣10个工分,值一角钱,才可换回一个香喷喷的油饼。我宁可挨饿而用两个油饼的钱,从商店里换回一本小人书《骑白马的人》,不识字的我却看得有滋有味。

杨木华&刘万峰:两位中年教师对于生活的细品丨教师文苑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教师刘万峰

从此,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师范校园,书伴随我不断成长。我不仅认真读好教科书,而且经常购买一些文学书籍和报刊解馋。在书中,我忘记了忧愁,忘了痛苦,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进入了超然的境界。在书中,我感受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情怀;领略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境;敬慕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志豪情……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红岩》。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在煤油灯下,静静地读着英雄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文字,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读名著《西游记》,用评论家的眼光一语概之:打不尽的妖怪。我爱读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精神的支点,人生前进的动力。我喜欢读壮烈的武侠小说,那种一诺千金、龙虎相斗的琴心剑胆,叫人荡气回肠。我爱欣赏当今文人的散文随笔,那种凡人心态如同一位知心朋友与你促膝谈心,向你倾诉心声。我也爱欣赏文学巨匠与时代伟人气吞山河的豪迈诗篇。

每读一本书,我从封面、书名、作者到封底反复品读,我从前言一直读到后记。每读一本书,我就像一只饿牛突然闯进了满目青翠的草地,贪婪地大口嚼着美味的草。读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它能在黑暗时给你光明,在干渴时给你清凉的雨露,在严冬给你温暖的炭火。

书使我安贫乐道,书是我思想成熟的催化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归家的路没有迷失,书仍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不会为失意挫折消沉,也不会为失败伤心气馁,与书为伴是我力量的源泉。书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与书结伴,孤独是一种享受,寂寞也是一种美丽。


延伸阅读:

林金石&袁恒雷:两位年轻教师心中的“乡土年味”丨教师文苑

惠军明&李栓伍:两位中年教师关于故乡春天的记忆丨教师文苑


来源:《自学考试报》;编辑:天外来客、关中小伙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