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者,浩瀚博大也,育万物之灵,地者,广袤柔美也,聚万物之源;天有日光熹微,月华流转,地有沃土千里,静水流深。灿然的华光凝集坚毅的瞳眸,毓秀的月色孕育出温柔的情怀,厚土铸就我们坚实的臂膀,流水浇灌我们柔韧的身姿。我们存在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共荣共济,昼夜更替,岁月枯荣,天以启人,人以合天,天人一体,万物一心。
何为中庸?首先,中庸是天人合一的完美彰显。“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司其职,草木荣枯有时,大江东去,星汉西流,昼夜更替,时光流转,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一切都是自然无形的规律与准则,唯有对自然深怀感恩敬畏之心,对生命饱含热爱尊重之意,才能心怀万物,放眼山川,才能跳出自身局限,放眼世界,寻觅到最深刻的美丽,最隽永的风景。
万象皆诗,万物皆友。辛弃疾曾登山眺远感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亦有苏轼望月笑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较之于天地,虽一小物,岁月长河中也不过流沙一粒,若思想可亘古长存,畅游于青山绿水,共天地而万古长春,又何不为天人合一的致胜之道呢?身处现代文明的我们,衣有绫罗貂皮,食有荤素海鲜,住有高楼别墅,行有汽车高铁,俨然是世界的征服者,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已经造成了环境恶化,能源枯竭。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把握好“度”,莫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成追忆。
大儒程颢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有中正平和之意,与其相对的是较为偏激极端的思想,“月圆则亏,物极必反”正阐明此理。如“大象因牙而被擒,蚌因有珠而见剖”,锋芒毕露往往会自伤其身。孔子曾经极力赞扬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强调的是一种从容合理,适度处世的态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庸之道,以方圆为喻再恰当不过。方者,是礼义的守护,原则的坚守,更是一个人的本心所向与秉性追求;圆者,是个人处世之道的运用,是一种方法的转换,灵活的变通,方圆齐用,功效俱呈,这才是君子的大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的杰出表现,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方圆之道,既坚持了泱泱大国的原则和底线,又广交朋友冲破封锁,万隆会议中国主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折射出中庸之道的优雅月光。
除却处世之道,宽和仁厚之心亦不可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素位其行”、“内省慎独”、“至诚无息”,无一不是君子风范的诠释。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会“慎独”,以一种虔诚的的心态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反求诸己,方可有容乃大。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虚怀博纳,以仁和宽厚的胸怀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才使大唐帝国昌盛开明,焕发勃勃生机。
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思想的曼妙与神奇之处正在于它无关古今的漫长岁月鸿沟,无关中外的意识形态差异,它们融汇贯通,彼此契合,共同铸就了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今天,我掩卷长思,适逢和谐盛世,国人凝心聚力共奔“中国梦”,身为华夏儿女,读经典励志,用圣学涤身,善莫大矣,做一个内方外圆的有德之人,敬师爱友,孝上亲邻,与境共生。虽不敢以敏而好学自居,却决心戮力学业,力有所成,逢艰难困境也应淡然相对“择善而固执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