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随着待业时间的加长,开始变得焦虑,起初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收入来源,缺乏一种安全感。
再然后,时间久了,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心里会有一种愧疚感。
自身的无精打采,让情绪变得消极,心理方面会自信全无,有时候会产生自卑,进而迎来心理上的溃败。
确实,转职待业之际或者失业期间,人们容易心神不宁,越焦急就越无法在求职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越来越觉得生活痛苦,身体、心理压力剧增。
患得患失的心理和害怕失去未来的思想,总是缠绕着你的大脑,心力交瘁。
但是,从人的发展状态来看,焦虑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不焦虑恐怕才有问题。
要知道,真正的焦虑在于心理,如果消除内心的恐慌,不仅会让情绪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重新找到工作和生活的重心。
今天,我们就心理角度浅析一下如何克服待业期间的焦虑情绪。
一、我们为什么会焦虑?解决焦虑首先要预备“粮草”, 合理计划
在如何克服焦虑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任何人都可以体验到,比如我们在面对考试,面对棘手的问题时,通常会感到压力紧张,我们可以称之为危机感。
待业期间的人们,大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没有工作和收入,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阶段,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对个人内在动力起初会产生激发的作用,会促使自己本能的积极寻找资源,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这是适度的焦虑情绪,在没有超过一定范围内,对我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然而,当焦虑的情绪在负面的天平上越来越重时,随之而来的就是郁闷、烦躁、担忧、恐惧、消极,这种情绪也被称之为焦虑性神经症。
有研究表明,人在待业过程中,几乎一半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平复情绪和消除恐慌上,这些对于职业发展、生活方式的“无用功”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从而影响了自己如何规划未来的步骤和计划。
待业期间,人们最先想到的不是下一步我将如何打算和有效的改进,而是率先冒出“没有了收入来源,我正在一天天坐吃山空”的想法。
每一天都被这种压力持续的袭击大脑神经,造成思维混乱,心理紧张,好像末日即将来临。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可能大多数待业人员,对于吃饭、住宿等基本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不至于真的露宿街头。
对于一般人而言,在一段工作结束之后,或多或少会存有积蓄,核算一下账本,你会发现,对于生活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艰难。
有了粮草的殿后,基本解决了生存的“危机感”,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感”。
接下来你就要去制定计划,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目标上:
一来缓冲自己的焦虑情绪;二来可以给心理留有喘息的空间。
二、打破自己加在身上的枷锁,用补偿心理超越焦虑带来的自卑感
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时,人们人往往会自觉形成很强烈的消极暗示。
面对孩子的学费,家人的吃喝,生活的开销,甚至房贷、车贷等,感觉就像是乌云密布笼罩在自己的头上,感觉就像是被这无形的压力所包围。
再加上一无是处的闲着,让自己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
其实,这种自卑心理可能并非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意念。
待业中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
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
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坚持以前的道路”“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德克萨斯大学的比尔·斯旺提出了“自我验证理论”,该理论主张人们一旦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这就是说,人们不仅有获得他人认同的渴望,更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与自我评价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失业或者闲置一段时间,渐渐地失去了和别人主动交流的欲望,会自认为和别人差一个档次,心理落差大,继而自行加上了一把枷锁。
所以当一个人正在待业,他的失落感可能就在吞噬他,他假想自己也让别人失望,认为别人一定会和他一样,瞧不起自己。
这其实是自己心理在作祟,不断地陷入自卑的情绪,无法自拔。
面对这种自卑心理,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心理学家张怡筠在其《工作其实很简单》一书中介绍的两个找回自信的方法:
1.改变看待自己的角度:
别把自己看成“失业( 或快失业) 者”,而是将自己定义为“有技能正待发挥者”。这么一来,正确的自我定义会让你感到未来机会无限,而产生正面的动力,带来正面的结果。
2.坐下来列出自己的优点清单:
写下来之后,同时也想想,其实这些优点都没有消失,在有工作时如此,即使现在没了工作仍然如此,因此我还是个令人欣赏的人,不应该只因为少了份工作,就全盘否定自己。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
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
待业期间,人们可以在列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以后,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去弥补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躁。
运用心理补偿是让人在颓废、忧虑时,能够拓展人生境界,转不安为安,以长制短,促使自己控制坏情绪的有效机制。
三、保持乐观态度,从容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待业期间和人生的低谷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
但面对待业中的焦虑情绪,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
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待业的空虚而放弃追求;
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
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
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罗曼·罗兰说过:内心的欢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悦。
因此,健康的生活,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敢于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心理准备。
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把每一次挫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永远记住,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意味着获得坚定、勇敢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有助于主动融入社会,与动态的世界保持联系。同时,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和生活方向。
生命本是一次旅行,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
待业,就如同停回到港湾的船,好好整理一番,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还会轻松驶向大海。
心无杂物,才会有满心室的暖暖阳光,才会有从容生活轻松涉世的自信和勇气。保持乐观,积极面对,待业期间,亦能从容。
结语:
待业期间,反而会是身心成长的大好时机。
如果条件允许,别急着找到下一条工作跑道,不妨停下脚步、检视自己,利用这个机会找回生活上的平衡。
若是条件不允许,那就适当的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小假,让长时间紧张工作所积蓄的压力正好得以释放,找到令自己舒适的心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待身心获得休息后,学会去慢慢地给自己充电,回到积极生活的原点,让自己重新获得好的心情。
不埋怨,不焦躁,不恐慌,待业期间,要克制住自己的坏情绪,做好真正的自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是@简单de人,一个喜欢简单文字,简单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