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是个技术活
说起熬中药,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要紧皱眉头,大概只有老年人对自己熬中药才情有独钟。确实,熬中药是件挺痛苦的事:不论三伏天还是三九天,要守着灶台,闻着满屋子的药味,还要耗时耗力的时刻关注着药锅里的药,实在是很磨人的事。
虽然费时费力,但熬药却是个非常有内涵的技术活。
中国自古以来熬药都要在病榻之前。病人除了可以通过服用药汁达到治病的目的以外,还可以通过闻空气中散发的药香来治病。所谓的“药香”其实多是药材中“挥发油”的成分,正是药物发挥其走窜疏散效果的有效成分。尤其在治疗外感疾病以及气郁所致的疾病时,闻药香可以使得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熬中药有个副产品:药渣
说到熬中药,就免不了要顺便产生一个副产品:药渣。
大部分的人将中药熬好以后,药渣就抛弃了。
也有患者会说:“我觉得那药渣熬两遍就倒了真可惜,我都熬个3-4遍才倒掉。”
过早抛弃或是太过物尽其用其实都是不合适的。
过早抛弃,药渣确实有部分药效浪费了。但是熬煮次数过多,所获得的药效已经与付出的水、火、时间等不成正比了,而且多次煎煮增加了大量水分,有不少人会因为一次饮用太多的液体导致胃脘不适,反而不利于坚持。
物尽其用有方法
一般情况下,汤药自己煎煮的时候,煎煮两遍即可,最多不超过三次。
但此时的药渣确实还留存了一定的药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物尽其用”呢?我给大家推荐三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1.药浴:
药浴属于中药外治法,可以让药物效果通过皮肤渗透。
通常进行药浴的时候,是用中医师针对患者情况经过辨证论治配伍出来的处方,煎煮后直接进行药浴。
药浴的好处在于不经过胃肠道消化,对人体肠胃、肝、肾等功能影响小,可以使药物更快、更直接的作用与病灶局部。最适合骨关节病、皮肤病等的患者。
我们平时煮汤要后留下的药渣,经过再一次的煎煮,也可以将药物中残存的药效溶出,通过药浴的方法经过皮肤渗透作用与人体。当然,这个效果要比第一煎、第二煎的药液效果差一些。但作为物尽其用,加强疗效来说,却是不错的选择。
药浴并不是一定要将人整个泡在药桶里,而是可以根据患病的情况进行局部药浴。比如关节病、皮肤病的患者,可以对于局部的病灶进行药浴;睡眠不好、高血压等患者,可以通过足浴。
2.热敷:
将刚刚获得的药渣,趁热倒入布袋中,外面裹上毛巾,趁手感温热时对局部进行热敷。可以通过药物的热气,打开人体的汗孔,将部分药效透入人体。这样的药包热敷,也是物尽其用的很好的选择。
尤其是骨关节疾患、胃腹冷痛、腰背畏寒等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
若为骨关节疾患,可以咨询开具处方的中医师,根据情况在药渣内适当的掺入具有舒筋活络、化瘀止痛效果白酒或食醋。若是胃腹冷痛、腰背畏寒的患者,也可以咨询开具处方的中医师,根据情况在药渣内适当的掺入具有温阳散寒效果的姜汁。
3.另类用法:
另类的原因是,这事其实和治病没太大关系。不过经常听爱好养花的划着说,中药渣是一种很好的花肥(瀑布汗)。
听有经验的养花人介绍:建议先将中药渣儿装入缸、桶等容器内,拌进种植用的土壤,再浇些水,沤上一段时间,待药渣儿腐烂后使用效果更好。但是药渣做的肥也不宜放得太多,浓度太高反而不利生长。
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以及矿物成分,其中富含各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类肥料。将中药渣当作底肥放入盆内,或者直接拌入栽培土中,可以为植物提供丰厚的养料。
热敷、药浴有禁忌
热敷、药浴也是有一定适应症和禁忌的。
一般来说说,热敷、药浴的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避免药物与温热的效果相辅相成,迫使人体出汗过多,损伤津液。
另外,局部皮肤破溃的患者,不宜简单的使用药渣外敷或者药浴的方法。
糖尿病的患者,局部皮肤热敏感度低,进行热敷、药浴一定要掌握好温度,可以让周围的人帮忙试试温度,或是借助温度计帮忙。避免烫伤。
此外,热敷、药浴的时间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饭后半小时内,人体气血都在供应胃肠消化,此时热敷、药浴,会使得人体气血集中于体表,妨碍消化功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最后提醒大家,不论是熬中药、还是药浴,都应避免选用金属盆。尤其是铁盆、铝盆、铜盆,这些金属不稳定,容易与中药成分相互作用,妨碍治疗或引起其它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