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与健康

《黄帝内经》上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入中指内侧(足中指)”

足阳明胃经与健康

共45穴,常用的有四白,巨髎,地仓,乳中,颊车,天枢,归来,气冲,足三里等。与人体的胃,肠,眼,鼻,咽喉,膝关节邓器官有密切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身体出现 许多疾病都与胃经有关,比如月经期乳房肿痛的现象就与胃经瘀滞有关,因为胃经的乳中穴就在乳中线上。古人席地而坐总是双手放在膝盖上,就是足阳明胃经经过膝盖,双手劳宫是火穴,可以防止膝盖受凉。

1.四白穴与眼睛疾病

在眼眶下面的凹陷处。

足阳明胃经与健康


指压该穴可以提高眼睛机能,预防和治疗近视,色盲,眼睛干燥等疾病

治疗眼肌痉挛

美容养颜祛眼袋

对缓解青少年近视,散光有特殊意义。

四白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四白穴功效

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四白穴有祛风明目,通经活络,疏风明目,疏肝利胆的作用。

主治病症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面疼痛,头痛,目眩,口眼斜,面风,鼻炎,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迎风流泪、头面疼痛、口眼斜。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斜,眼睑动,头痛,目眩;以及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

四白穴是治疗目疾与三叉神经痛的主穴,主治目赤痛痒,眼睑动,目翳,近视;头痛,眩晕,面痛,口,面风;胆道蛔虫病。

四白穴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

四白穴配太冲穴、睛明穴、丰隆穴,治眼睑动、目翳、青光眼。

四白穴配阳白穴、瞳子髎穴、攒竹穴,治眼睑闭合不全。

四白穴配太阳穴、太冲穴,治目赤。

四白穴配颊车穴、攒竹穴、太阳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四白穴的好处

四白穴是一个明目穴,效果非常显著。它是胃经的循经的上口,点揉四白穴,就把气血引过来了,可以预防黑眼圈;眼保健操中就有按摩四白穴一节,对于上学的孩子,拿它来治疗近视;对于中年人可防止黑眼圈;对于老年人,还可以防止老花眼。此外,如果有人经常眼睛痒,或者胀痛,也揉四白穴。四白穴的位置,有时也是三叉神经痛的位置,所以它还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我们常做的眼保健操中也有“揉四白穴”一节。把两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鼻子两侧,中指尖挨在鼻子中部,大拇指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处即四白穴,找到四白穴位在哪里,按揉四白穴,共4个八拍。

按摩四白穴美容

四白穴有美白作用,故四白穴也叫“美白穴”“养颜穴”。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你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经常用这个穴来治疗色斑。再加上指压人迎穴(人迎穴位于前喉外侧3厘米处,能摸到动脉的搏动在这里),一面吐气一面指压6秒钟,如此重复30次。

脸部血液循环顺畅了,小皱纹就会消失,皮肤自然会有光泽。指压瞳子髎穴能除去眼角皱纹。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可以和睛明穴、丝竹空穴、鱼腰穴一起用。

四白穴治疗黑眼圈

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因此通过按摩四白穴,可以疏通气血,把废物及时运走。

四白穴在承泣穴的下面,在下眼眶骨下面的凹陷处,直对瞳孔。此穴有疏经活络、养颜明目的功效,可缓解眼部疲劳或眼花,还可治头痛、口眼歪斜等。在临床上,我常用其与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疗口眼歪斜。

四白穴,从名字上看,它具有美白的功能,因此也有人叫它美白穴。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四白穴,再配上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用手触摸,会有脉搏跳动的感觉),美白除皱的效果更好。每天可在这两个穴位上,各轻揉3分钟左右,每天坚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对两个穴位进行艾灸,各1 分钟左右。注意的是,四白穴处的皮肤比较薄嫩,艾灸时要把控好距离的远近,以免烫伤。

对于有黑眼圈的朋友来说,平时也可经常按按四白穴。很多女性朋友因偶尔熬夜、睡眠不足,就会产生黑眼圈。黑眼圈是因为血液中沉积太多废物的缘故,而下眼睑的皮肤比其他部位薄,最容易反映血液的颜色。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因此通过按摩胃经此处的穴位,可以疏通气血,把废物及时运走。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四白穴,按摩四白穴的时候,最好带上承泣穴,两个穴位加在一起效果会更好。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现代人工作的紧张,经常是休息不足,容易导致眼部疲劳;还有,学生们经常面对书本,用眼也较多。在感觉疲劳的时候,我们除了进行适当的休息外,还要坚持按摩四白穴,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3~0.5寸,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不可深刺。

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注意:不宜过深,以防刺入眼眶内损伤眼球。

我是于医生,如果你喜欢关注,点赞,转发

我的座右铭 利他,善行,厚德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