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成人卧床一周丢失的骨量大于正常情况下一年丢失的骨量。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常见骨病,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特别是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不运动 小心骨量流失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为90%。女性从绝经的前一年至绝经后5-10年,每年丢失的骨量占骨总量的5%~8%。

生命在于运动,骨量的维持亦需运动。长期卧床除可引起骨骼肌的萎缩外,亦可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即长时间不负重后,骨骼废用而发生骨质疏松。正常5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骨丢失量小于1%,但卧床一周,丢失骨量即可大于1%,以后骨量丢失速度稍变慢,3~4个月后可丧失全身骨量的20%。

有人研究发现,脊柱的骨骼在卧床情况下更易丢失骨量,卧床36周即可丢失20~40%,所以患脑血管病、截瘫,骨折等病后,久卧床上易致骨质疏松症。这些数字是极其惊人的。

骨质疏松 单纯补钙效果不佳

首先,需要增加活动量。长期卧床往往存在着废用性的骨质疏松,因此需要保护下加强活动,以应力刺激骨骼密度改善。

第二,日常生活中需要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不管是食物还是药物,都需要提供钙剂及维生素D才能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三,加强户外活动,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增加身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在北方,每年6~10月是接受日照,补充活化维生素D的良好时机,但是日光中的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等障碍物,因此不能隔着透明物体晒太阳,阳光直接照射在皮肤上才能起作用。

第四,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另外,一旦发生这种骨折,一定要尽早就医,尽早治疗,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出现。

老年人一旦发生髋部骨折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骨科医生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这个部位骨折了,老年人很可能因此丢掉性命,老年人的这个部位一旦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

1“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青睐老年人

髋部的骨头又叫股骨,分为股骨头、转子间和股骨颈,是人体最粗壮的骨头,主要支撑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提供下肢的活动度,我们平时跑跑跳跳全靠它。

中青年时,人的骨骼强壮坚硬,髋关节周围有强有力的肌肉作保护,这个地方不容易骨折,除非是遭受十分巨大的外部暴力。

但是,人一旦上了年纪,骨头就不那么坚硬了,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出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2骨折了,受伤的不仅仅是骨头

脊柱、髋部骨折后,一些老年人认为在床上静养几个月,骨头就会慢慢愈合。骨折了受伤的不仅仅是骨头,在床上静养无异于“慢性自杀”。

首先,髋部骨折不容易愈合。从股骨颈进入股骨头的血管,是一根十分细小的动脉,它负责向股骨及其周围组织输送营养。

当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时,血管也会受到损伤。当血管不再向股骨头输送血液时,股骨头就会进入“没吃没喝”的状态,不仅断骨无法愈合,还会出现缺血性坏死。

长期卧床还会诱发以下几个问题。

肺炎

长期卧床时,人的活动量大幅度下降,身体姿势相对固定,肺内残余的气体很难及时有效更新,痰液等组织分泌物也会排不出来,再加上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顽固、持续的肺部感染。

卧床的老年人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往往比较差,很多因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死于肺部感染。

静脉血栓

心脏相当于水泵,它把血液送达全身各处。当血液从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十分有限。离心脏较远的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想要循环,得靠步行、跑步等动作,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血液挤压上去。

如果老年人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就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导致静脉血流减缓甚至停滞,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顺着血管“乱窜”,可能堵塞肺等重要器官,分分钟就会要人命。

褥疮、泌尿系统感染

老年人长期卧床,背部皮肤受到挤压,容易缺血,褥疮会随之而来。

长期卧床还会导致小便在泌尿系统潴留,引发尿路感染。无论是褥疮还是尿路感染,严重时都可能要命。

骨质会更加疏松

老年人卧床一周丢失的骨量,相当于平常一年的丢失量

当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不下床走路,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或者咳嗽几声,就会导致骨折。

3能手术的,千万别保守治疗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尽量不做手术,最好保守治疗。但是,对于脊柱骨折、髋部骨折的老年人来说,并非如此。

如果采取保守治疗,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不仅要面对众多要命的并发症,还要承担断骨可能无法愈合的风险。

桂ICP备16004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