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概念
定义:
血: 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作用:约束血液运行,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
瘀血: 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而成。
离经之血: 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
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①水谷之精化血:
化血过程: 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
构成成分: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②肾精化血:
精血关系: 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二)相关脏腑
1.脾胃
机理: 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若脾胃机能虚弱或失调,导致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进而可致血液的化生不足,从而形成血虚证。
应用: 临床治疗血虚,首先要调理脾胃,促进血液的化生。
2.心肺
机理: ①中焦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脾气之升上输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红色血液。②水谷精微和津液上注于肺脉,与肺吸入的清气相融合,方能化生为有用的血液。
应用: 临床中治疗血虚证时,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机理: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若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应用: 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方法,促进血液化生。
总结: 血液的化生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肾精为物质来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机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
血的运行
属性: 血属阴,主静。
原理: 因血液运行于脉道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方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故血液的正常的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是多个脏腑机能共同的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①气的推动与宁静作用的协调、温煦与凉润作用的平衡:
如果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偏强就会看见血液运行迟缓、四肢发凉;反之,则血液流动过速,脉流薄急。
注意: 要保持气中阴阳两部分的协调平衡,方能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②气的固摄作用:
机理: 脾气统血。所以气能统摄血行于脉中。
③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 由于血行于脉中,脉为“血府”。
④血液的清浊和黏稠状态: 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可导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⑤病邪: 阳邪侵入,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过大,血液妄行,易导致血逸出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 ,甚至出现瘀血。
(二)相关脏腑机能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①心
机理: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作用: 心气充足,心阴的宁静、凉润与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的协调,在血液循环中起着主导作用。
②肺
机理: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作用: 肺气的宣发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宗气的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也体现在肺气在血行中的促进作用。
③肝
机理: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功能: 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作用: 肝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④脾
机理: 脾主统血。
作用: 脾气健旺则能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脉逸外。
总结: 心阳的推动和温煦、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脏腑生理机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机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个功能。
1.濡养作用
机理: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
血的濡养作用,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生理表现: 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病理表现: 面色萎黄、肢体瘦削、肌肤干涩和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
2.化神作用
机理: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生理表现: 人体血气充盛,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
病理表现: 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