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直至到4月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早春的气候特点,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需认真对待,做好各方面的防治工作,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心血管意外事件,严重者甚至会致人死亡。在心血管病人中,心肌梗死尤为凶险。
心梗不一定都有先兆
何谓心肌梗死?
当冠状动脉全部堵死时,心脏完全得不到血液供应,心脏也就干不动活,停止跳动。这时候心肌就会因为缺血而坏死,医学上叫做“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意思是冠状动脉全部堵死引起的心脏肌肉坏死。
心脏是人的发动机,冠状动脉是给发动机供油的输油管,油管堵塞,发动机马上熄火,心脏停跳,人很快会死亡。
在我国,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每18~20秒就有一例心肌梗死事件发生,而每三个心肌梗死患者中都有一例因猝死离开人世,所以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非常高。
在很多人眼里,心肌梗死是一定有胸痛症状的,而且发生心肌梗死者原本就有心脏疾病。那么,没有心脏疾病的人就不需要预防心肌梗死。
其实不然,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并没有疼痛的症状,以前也没有心脏疾病,这种心肌梗死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往往没有明显征兆,不为患者所重视,也有可能引起误诊,因此更容易导致猝死。
为何有的心肌梗死没有疼痛的感觉?
这是由于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和个体差异导致对疼痛敏感度不一样。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导致对疼痛敏感度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感降低,还有些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因此会对疼痛不敏感。
由于无痛性心肌梗死不易被发现,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老年人如果有反常现象,出现突然脸色苍白、出冷汗,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胃部不适、胀满恶心,高血压患者不明原因血压下降,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等,都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上医院诊治,以防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
别把心梗当作心绞痛
有的心脏疾病患者有时候会诱发心绞痛,由于时常发生,所以就凭经验自行按照心绞痛服药处理。然而,有时候由于误把心肌梗死当作心绞痛处理,因此而错过心肌梗死的最佳急救时间。
那么,如何区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呢?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均属于冠心病范畴。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两者区别如下:
1.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或窒息性,常由劳累、受寒、激动等因素所诱发。疼痛主要位于胸骨上、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多为1~5分钟或15分钟以内,发作周期频繁,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一般无气喘、肺水肿症状,血压升高或无显著变化,所以无休克现象,也无发热。
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可正常或略快、无血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无变化或有暂时性改变。
2.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类似,但更为剧烈,多无诱发因素。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或上腹部。每次发作时间长,可从数小时到1~2天,发作周期不频繁,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气喘和肺水肿,血压往往下降而出现休克,常有发热。
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显著增快、有血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呈进行性特殊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比心绞痛更严重。
发生心梗怎么办
急性心肌梗死的现场急救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常在1小时内死亡,所以临床上有“黄金4分钟急救”之说。而且,开始救治时间每延长1分钟,生存的机会就会锐减10%。因此可以说,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是在与时间赛跑。
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或旁人不要手忙脚乱,或轻易搬动病人,或自行开车去医院,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病人。因为轻易搬动病人,会使其心肌的耗氧量必然增加,进一步加大心脏负担,从而导致患者猝死。没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护送,很有可能使患者在去医院途中抢救不及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可致猝死。
正确做法:静、卧、呼救、吸氧、服药
1.静:发病后患者应该冷静,尽量避免紧张和焦虑;
2.卧:就地卧倒或半卧倒休息;
3.呼救:第一时间打120救护电话,告知病情,以便救护车配备除颤等心脏急救设备及专业急救人员;
4.吸氧:有条件者可以吸氧;
5.服药:可含服硝酸甘油片于舌下。在专业人员到达急救现场之前,患者身旁人员如有急救方面知识,应对患者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施救。
心梗重在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呢?
心肌梗死后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