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雨清明,大地处处闻悲声。守候亲人不忍去,一缕青烟慢升腾。每逢清明,思念骤起。采采野菜,做顿野菜素食大餐。思念亲人,将对亲人的思念深放心底。
现在就来为大家盘点盘点这些充满记忆的野菜,素食清明,野菜做起。
挖藜蒿
春季,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各种野菜,这个时节,在湖泊草滩岸边,藜蒿最为旺盛,做成蒿粑,不仅美味,还能领略自然的味道。
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说的是藜蒿要看时节,这个时节是宝贝的菜蔬,过了时节就只能是当柴烧的杆子了,而清明这个时节,正是吃藜蒿的好时节。
(蒿粑)
(清炒藜蒿)
摘榆钱
“拿竹竿,打榆钱儿,打上榆钱儿蒸干饭。干饭香,香干饭,吃了一碗想两碗。”蒸榆钱饭是几代人记忆里最初的美食。
榆钱,或直接生吃,或做蒸菜,或做窝窝,或拌面糊油炸,每一种吃法,都能让人一饱口福。有的榆树过高,钩子够不着,只好爬上去摘,每每都被榆树皮弄两腿和一肚皮的伤痕,但却换来一顿美餐。
(榆钱饭)
(榆钱窝窝)
打香椿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谷雨后生发的香椿,而清明节前后是最适宜吃香椿的。
香椿芽长成只需要两三天,多一天便老。筷子粗细的野菜,只生长在大山的背阴处。香椿素散发出一种奇特而浓郁的异香,有些人避之不及,但在爱它的人看来,这就是春天应有的味道。
(打香椿)
扯地皮菜
走在出游的路上,草丛里、荒地中、岩石上,随意的低下头,往往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地皮菜的小身影。地皮菜最适于做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
地皮菜为土壤气生藻,紧贴地面,外形似木耳,波浪形片状。雨后,是地皮菜是扯地皮菜的最好时机,这时候的地皮菜吸水膨胀,扯起来很容易。
(扯地皮菜)
(地皮菜汤)
采木兰芽
在这初春的时节,当你走入大山,看到类似秋天的枫叶颜色的乔木嫩枝叶在微风中轻轻颤抖着朝你召唤,那很可能就是木兰芽。
木兰芽,是栾树早春的嫩芽,生长在大山的阳坡上,木兰芽与香椿芽相似,红黄相间的嫩芽,是一代人记忆中的美食,在不少的北方山里,腌一罐木兰芽的习惯至今不改。
(腌木兰芽)
鲜嫩的栾树芽采后并不能直接食用,一般的做法是先用开水煮一下,在凉水中浸泡3-5天,中间换几次水,浸泡后的木兰芽没有什么苦味、香脆可口,有嚼劲,常用的吃法是凉拌,且浸泡后的木兰芽可以在冰箱中存放几个月之久。
(凉拌木兰芽)
拔大耳菜
宽宽的绿叶儿,匍匐在河滩、渠畔和沟旁,这就是大耳朵菜,又称车前草,最好养活,草地河滩、沟边草甸、田间路旁.......比比皆是。
宽宽的有些发长的大片叶子,懒散的躺在地上,一颗占地很大,窜出的长长的莛子上面密密麻麻的结满了小籽儿,快到秋天这些小籽儿就会开着白色的小花,煞是好看。
拔大耳朵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看上去柔嫩嫩的样子,确是是最不好拔的,往往得费一番功夫,才能吃到美味。
采拳头菜
一场春雨之后,一个个小”拳头“纷纷破土而出,来到山中,扒开高大浓密的草丛,准会发现嫩嫩的拳头菜(也称蕨菜)。
这个时节,拳头菜已经长出了大片的叶子,黄绿黄绿地为大地染上了一层春的“底色”。还有更多的蕨菜在叶片丛中昂着头,站在黑褐色的枯草和落叶形成的泥堆里,毛绒绒红的绿的顶端卷曲,貌似拳头。
新鲜的拳头菜过下水,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
挖婆婆丁
婆婆丁,又称蒲公英,只不过大部分都是来“吹”的,而不是用来”吃“的。
婆婆丁的嫩叶、未开花的花蕾、根状茎均可食用。挖其嫩幼苗,开水烫后,冷水漂洗,炒食、凉拌、做汤,风味尤佳。
割浆麦草
清明时节,吃青团子是一种风俗,而在浆麦草是做青团子必不可少的原料。
浆麦草俗称野麦草,粗看的样子像小麦叶,这种草在江南田野成片生长。这个时节,行走在乡间,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田野间挥舞着镰刀,大把大把的割着浆麦草。
现在市面上不少的青团子都是用青菜汁做成来的,虽然口味不错,但用浆麦草汁做出来的青团子是香而不散、翠而不黄、香味纯正、口感独特,回归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