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我们给大家分享寒热辨证,十问歌里第一句就是一问寒热,可见寒热的重要性。中医认为阴阳是决定疾证类别的纲领,而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阴阳盛衰的是什么呢?是寒热,所以寒热是辨别病证性质的纲领,因为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寒证的证型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分为实寒、虚寒、表寒和里寒。比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也有直中内脏,所以就有表寒、里寒的区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的,也有自身阳虚的,所以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寒证的证候表现
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它的证候表现归纳为五个字,哪五个字呢?冷白迟痛踡(quán)。
冷,恶寒,畏冷。怕冷得厉害,或者是长期的畏冷,肢凉、冷痛、喜温、不渴等等,患者有冷的表现;
白,白包括了清。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面色白,舌苔白,分泌物是清的、白的,排出物是清稀的,小便清,痰涎清稀,呕吐物清稀;
痛,这是寒证的一个很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实寒证疼痛得比较厉害,这是因为寒性凝滞、收引,经脉肌肉处于挛急的状态、痉挛的状态,所以痛得厉害;
迟,就是讲脉迟。实际上这个迟只是一部分寒证的病人见迟,也有相当部分寒证的病人不见迟脉,脉见紧。
第五个字叫作踡,这个踡应该是那个足字旁的踡,什么踡呢?一挛急,脉紧,二是寒证的病人在睡觉的时候手足是弯曲,抱在一起的,所以踡卧,三是寒证的病人,是不出汗的,毛窍是闭合的,也是踡的表现。
出现这些证候的原因是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寒的时候,阳气就不足,机体得不到温煦,津液往往是清、稀的、白的。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的力量不够,所以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热证的证型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也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分为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热证的证候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同样是五个字:热黄干数乱。
热,发热、恶热、喜凉、灼痛等等。穿衣服多就不喜欢,喜欢凉的,疼痛有种灼热的感觉;
黄,因为热,火大了以后,物质往往就会腐败、就会被烧焦,因此它会变成黄,或者变成红色。比如面色红,舌质红,舌苔黄,痰,黄痰,鼻涕是黄,小便黄;
干,消耗了水分,所以口渴,大便干燥、舌体干燥、舌苔干燥、皮肤干燥等等,口渴欲饮,干燥的表现;
数,主要体现在脉数,脉搏是跳得快的,当然数脉不等于都是热证,有时候有阳虚的什么其他的,但是凡是热证、阴虚阳亢的病人,一般来说都会现数脉。
乱,乱是指的什么呢?主要是讲神,病情严重的时候可出现神志昏迷、抽搐,或者出血,或者是外科的痈脓等等,这是热证的证候表现。
出现这些证候的原因也好理解,热盛能够伤津,阴虚阳亢以后阳气偏亢,从而出现了各种症状。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该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
1.上下寒热错杂
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咱们这里说的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出现了尿频、尿痛、小便短赤,这是寒在胃而热在膀胱的证候。也就是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就会出现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会出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错杂
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
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
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
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原因是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也有可能是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比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
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寒极似热
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
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寒热的真假看似很难区别,显得杂乱无章,其实有规律可循,寒热真假的鉴别,怎么鉴别?江苏的名老中医朱良春曾经有这个说法,他说:“上下不一,主从下;表里不一,主从里。”就说上面和下面矛盾、不一致的时候,主要根据下面,表里不一致的时候,主要从里面,也就是说内在是决定外面的,这是讲的就是寒热真假的鉴别。真正之证为先、为主、为多,假象之证在后、为迟、少。真的那个症状,真热假寒证,它是先有热的症状;真寒假热证,它一定有阳衰的那些症状在先,并且阳衰的症状为主,多一些。
比如一个高血压的病人,小便清长,下面穿毛裤,但头上就出汗,血压高,头重脚轻,上面穿短袖子衣服,小便清长,什么问题?寒在下面,逼着阳气上浮,治疗上就在热天初夏的时候,给他用附桂引火归元。所以要把内部、中心的作为主要根据,外部的作为次要的根据,这就是辨别寒热真假非常重要的区别。
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